施耐庵,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住在苏州长门外的施家巷,后迁居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他写了一部古典小说《水浒传》。
关于施耐庵生活事迹的资料很少,收集到的一些记录也相当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施耐庵的一些材料,包括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还有《兴化县续志》卷13补遗载《施耐庵传》一篇,卷14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一篇。根据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的后代,唐末施之常的后人在苏州为家。父亲叫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也迁至江苏省大丰市)。施耐庵从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事亲至孝,为人正义。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他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当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臣服于权贵,弃官回乡。当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
张据苏之后,施又参与了他的幕下策划,与他的部将卞元亨密切相交。后来,由于张贪享乐,不纳忠言,施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时,曾作过《新水让秋江送别》套曲,表达慷慨悲痛。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在山东、河南等地漫游,曾与山东省运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好,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校师。后来还是老白驹,隐居不出,感觉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与弟子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几部作品。他也擅长诗歌,但很少流传。除套曲《秋江送别》外,还有顾提诗、刘亮诗传世。为避免明朝征召,施耐庵潜居淮安,因病去世,当地高葬,享年75岁。
耐庵死后几十年,孙文昱(述元)家道火热,始迁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堆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制作《施耐庵墓志》。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七修类稿》中,嘉靖四十五年郎瑛说:“这本书是‘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编水浒传,特别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但也有一些地名与施耐庵的生卒年不合,也有人认为是与弟子罗贯中合并或有罗贯中续写。
需要注意的是,施耐庵是元末人,但《水浒传》中的一些地名是明朝建制的。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