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维庸勾结日本叛乱可靠吗?被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列入奸臣记录的胡维庸是朱元璋杀害的中国最后一任总理。胡维庸为朱元璋屠杀战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最终没有摆脱“兔死狗烹饪”的命运。
权力野兽朱元璋是罗织罪的大师。他为他的帮凶胡伟庸罗织了很多罪行,真假虚实。其中,最“引人入胜”的罪行之一是“通日罪”——即勾结日本人,意图颠覆朱明的政权。
这一罪名不仅将胡唯庸钉在《奸臣录》中,还将其提升为“里通外国第一人”。
在他死后的六年里,胡唯庸以枉法谋逆被处罚,而通日罪则被“追封”。
据《明史胡卫勇传》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擅权罪和谋逆罪处死胡卫勇等人,而“只庸既死,其反状仍未尽露”,“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只庸通日开始”。
在他死后六年的林贤案中,所谓胡唯庸“通日”,“暴露”。
林贤案的官方描述如下:
前明州卫指挥林贤帅兵守卫,以备东海防日。在北京随驾时,林贤不期被指挥与胡卫庸交通,形成党弊。我指挥林贤贬日本。居住三年后,只有平庸秘密去日本取回,借日本国王兵,假装进贡朝廷,意图混乱。来者如瑶藏主、左副使左门尉、右副使右门尉,率精兵带甲者400多人,日僧在外。相比之下,胡唯庸已被杀,其日本精兵,发云南守卫。十九年的洪武,我把自己的命法司问出了造反的原因,族杀了当。”
林贤案被列入“胡党案”第九系列,被列入朱元璋亲自牵头编写的“反面教材”《大亨三编》。 中。
如此大的“里通外国”案件应该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然而,除了朱元璋编写的“教科书”外,《明实录》洪武19年的相关记录中没有涉及林贤案的文字。
为什么史料对这起“里通外国”大案记录不多?
既然胡卫庸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追加这个罪?
勾结日本人谋反,胡唯庸这罪靠谱吗?
纵观过去500年的历史评价,历史学家对这一指控提出了最多的异议。
例如,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汉先生撰写了《胡卫庸党案考试》,详细研究了胡卫庸与日本的真相。其结论是“林贤下海招募日本人”,在逻辑和时间上存在矛盾,“不可思议”。吴汉的观点可以代表现代历史学家对此案的主流观点。
此案也属于朱元璋“欲加之罪”。一位当代丞相指示被流放的边防将领和联合日军造反脱离了历史背景。当时日本不是明朝的藩属国,被朱元璋列为不征之国,怎么能成为明朝官员流放地呢?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自己的国家还没有统一,有什么实力去颠覆其他国家?三者退一万步,即使这件事成立了,也和胡唯庸有什么关系?据官方资料显示,林贤被流放时,胡唯庸仍在人间,并对林贤的过失进行了指责。在林贤受到惩罚的时候,胡唯庸已经下葬六年了。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林贤为什么要为胡唯庸努力工作,主人死前不起事,死后在日本招兵买马?
胡被告发的时候,据说宅院里的旗帜是招展的,一宅一宅的地方能有多少兵力?一点保安部队加上400名日本精兵,就能进行宫廷政变,摧毁经历过百战的朱和尚?简直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日本不是日本。五百年的日本,虽然不愿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但却不敢像蒙古帝国那样染整中国。所谓征服中原,充其量只停留在思想上。大明开国,外患频发,一言以蔽之,北元南日。尽管日寇之扰已成为大明新患,但与蒙古帝国残支北元相比,其杀伤力仍存在明显差距。北元有时威胁北京,掠夺皇室,而日本海盗的病人,只是攻击游击战。可以说,当时日本只处于游牧民族对中国“抢劫”而不是“征服”的初级阶段。
@ 所谓“日本瑶藏主带精兵400配合胡造反”,完全不符合历史逻辑。而且,时间站不住脚。
《明实录》没有日本瑶藏主第二次朝贡中国的记载。据日本史料记载,瑶藏主最后一次踏上明朝的时间是在洪武十七年。这时,胡已经死了四年了。如果瑶藏主此刻被明政府逮捕,和林贤一起起事,然后被判死刑,他的使者被分配到云南充军。那么,这些事件和死了四年的胡有什么关系呢?
不难推断,所谓“瑶藏主、林贤、胡”这个“通日”的“证据链”,完全是多疑的朱元璋创造的,强行嫁接到胡党身上。历史上,朱元璋是最讨厌日本人的中国皇帝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他派出的“索贡”大明使臣被日本南朝怀良王砍掉了头。朱元璋不敢重蹈元伐日的覆辙,也不愿意咽下这口窝囊气。因此,他一举两得,将自己的奸相与其他国家“共葬”,从而取得了英明皇帝及其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胡维庸案:丞相胡维庸勾结日本造反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