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死后,在大臣们的劝说下,悲痛欲绝的朱元璋稍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据明成祖朱迪指定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就在朱标王子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明宫东角门召集朝中重臣,讨论未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朱元璋说:“我年纪大了,王子朱标又不幸去世了,我大明遭受了这种厄运,都是命中注定的。俗话说:一个国家如果有一个年长的皇位继承人,那就是天下苍生的福分啊。朱迪,我的第四子燕王,贤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他在某些方面和我很像,我想把他当成王子,爱卿怎么想?”
朱元璋的话音一落,翰林学士刘三武立即回答说:“陛下说得很好,但如果陛下把燕王当作王子,他会把秦王、朱贤和朱王的两个兄弟放在燕王面前放在哪里?朱元璋无法回答老臣刘三五提出的问题,唐自伤心痛哭,重立王子的事也被打住了。从朱元璋与刘三武君臣的对话来看,刘三武的潜台词是,如果你跳过第二个和第三个皇帝,把第四个皇帝当作王子,这只会给你的帝国带来无尽的麻烦和危险。朱元璋是多么聪明,当然能听到刘三五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他最终放弃了“立爱”的念头,采用了君位继承法最稳定的长子继承制。
当然,上面的例子是记录在朱棣任命的《明太祖实录》中的,其真实性要大大降低。为了证明自己夺位的合法性,朱迪在起兵夺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后,在官修史书上做了很多手脚。如果这种说法成立,朱棣无疑将他的老子朱元璋视为“政治白痴”。要知道朱标死的时候,朱迪前面的两个兄弟朱仙和朱迪还活蹦乱跳,这两个王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即使朱元璋把四兄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们的兄弟也永远不会放弃。如果朱元璋立朱棣为皇太子,那么百年后,朱棣的两位也有资格进入大统的兄弟一定会战斗。暂且不说其他诸子藩王,“三王”已先乱。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演变成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将变得岌岌可危,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如果真的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不妨遵循历代最安全、最常见的“长子继承制”,把王子的儿子作为未来帝国的最高领导人,这是合理的,至少没有为其他王子的附庸作乱留下借口。这是朱元璋明智无助的选择,但绝对不是错误的决定。
[img]115574[/img]
第三种: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生的龙子可能太多了,连皇帝自己都记不住名字。如果你想在这些后代中找到未来的王位继承人,你不能随便抽签,你必须有规则,否则你可能会诱发王子之间的骨肉残疾。
鉴于此,前皇帝设计了在没有立法希望的情况下立长子的规则,即所有孩子中立年龄最大的是王子。这一皇位继承法的优点在于继承人的既定性,谁有好运气先来到这个世界,谁将来就会成为这个家。因此,与《皇位继承法》相比,长子继承制可以消除皇位继承造成的灾难和危机,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权力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朝代都能很好地实施。相反,真正做好这种王位继承制度的皇帝和朝代并不多,但在家国一体化的传统社会中,没有比这更好的王位继承法了。在众多的皇位继承法中,最安全的储君方法应该是这种“长子继承制”。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朱元璋为了保证皇权的和平过渡,不愿意冒险,他做出了最理性的选择。洪武二十五年九月(1392年),朱元璋正式登记了朱标王子的儿子朱允炆为未来皇位继承人。朱元璋对长子储君法的选择给出的解释是:我现在创造的大明帝国及其所有规章制度都将传承给后人。如果我不遵守自己的祖先制度,我的后代将在未来模仿它,这与确保大明长期稳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子孙后代的混乱和治理不仅与我的祖先制度有关,而且与我是否率先按照祖先制度实施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想把朱迪当皇储吗?事实上,它在历史书上是手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