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在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死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宫廷政变。打败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为了赞襄政务大臣(也叫顾命八大臣),辅毕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命名。又因改变齐祥年号而被称为“齐祥政变”,又称“北京政变”。
“辛酉政变”获胜的直接原因是:
第一,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抓住和利用官民对英法联盟入侵北京、燃烧圆明园的强烈愤怒,对“承德集团”逃到避暑胜地的极大不满,不顾民族和国家危机,把所有的历史责任都放在了顾命的八位大臣身上。他们还承担了咸丰皇帝对承德的责任。因此,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奕取得政治主动,争取官心、军心、旗心、民心,顾命八大臣成为替罪羊。
第二,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利用顾命大臣对慈禧和易信力量估计过低的麻痹思想,利用皇帝和皇后虽然孤儿寡母,却掌握了“皇家奖励”、“同道堂”两枚印章——顾命大臣虽然可以起草不加盖这两枚印章但不能生效的有利条件,两宫太后和易信可以起草并加盖这两枚印章生效。
@ 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抓住机遇,先发制人,没有与大兴皇帝的棺材同行,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和监视,提前从间道返回。从农历7月17日咸丰皇帝去世到咸丰皇帝的棺材,有74天的时间为政变做准备。农历9月23日起灵驾,29日至北京,因下雨道路泥泞而迟到9月3日 日到京,比原计划晚了四天。而两宫太后于29日到京,30日政变,时间整整差了三天。这为他们准备政变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并产生了时差和空间差。
第四,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清楚地意识到并预感到:这是他们生死存亡的历史关键时刻,唯一的出路就是拼个鱼死网破。慈禧曾经听说过咸丰皇帝死前苏顺建议他模仿汉武帝杀母留子的故事,以免将来皇太后的专权。这个故事,《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宠爱钩益夫人赵婕钰,想立其子,以“年幼母少,怕女主转乱国”。汉武帝谴责赵婕钰死亡。汉武帝临死前,立赵婕钰子为皇太子,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少主为汉昭帝。然而,咸丰皇帝并没有像汉武帝那样这样做,而是用“皇家奖励”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来平衡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并加以控制。结果,两宫太后使用了这两枚印章,打破了最初的权力平衡结构。
“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一次重大冲突,体现了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聪明才智。它的主要结果是清朝制度的重大变化。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垂幕听政后,“辛酉政变”否定了“赞襄政务”大臣,这是一次重大改革。“辛酉政变”后,恭亲王奕为议政王,这是瑞亲王多尔根辅政的再现。但有一点不同:帝胤贵族既担任议政王,又担任军机大臣,两宫太后垂幕听政。这样,皇权出现了二元:议政王奕皇太后总裁懿定总揽朝政。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皇太后和易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成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然后产生了一个制度:领班军机大臣由亲贵担任,军机大臣包括满族和汉族。清朝同治时期,这种五人军机结构大致维持不变。
就满洲贵族而言,“新友政变”主要是宗族贵族与皇帝银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两宫皇太后,尤其是慈禧皇太后,主要利用和依靠皇帝银贵族,打击宗族贵族,取得胜利。
辛酉政变后,同治皇帝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幕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从而开始了“同治新政”。
辛酉政变成功的原因 慈禧是如何获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