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北京漂流人杜甫:北京漂流人是指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很长时间但没有北京户口的流动人口。据报道,北京有360万北京漂流人口。该数据仅指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申请临时居留证的人数。如果包括短期和未申请临时居留证,估计不少于500万人。
京漂族不是什么新鲜事。唐代,首都长安有许多京漂族。如大诗人王维、杜甫、孟浩然等,都曾当过京漂族。
王维15岁时到京城旅游。王维一到长安,就因为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很快就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旧唐书》中说:“凡王徐豪右贵势之门,都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尤其是岐王所眷重。”@ 从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还可以看出,他经常是王府的座上客,比如《祁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王维虽然在京城混得很好,但毕竟是京漂族,身在其他地方难免会经常想念家乡和家人。17岁的重阳节,他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回忆山东兄弟》:“独自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到处插山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其实是当代京漂族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不过,王维的京漂生涯还是挺值得的。在京城结识了许多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为他在科举考试中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1岁时,他考上了状元。王维是京漂族中的佼佼者。
与王维相比,杜甫的京漂情况要差得多。杜甫从35岁到44岁,在长安漂泊了10年,多次未能参加科举考试。父亲去世后,他切断了生活来源,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为了谋生,他不得不从野外采摘一些草药,到长安城摆摊。有时候卖药赚不到一天的伙食费,只能去熟人朋友家吃饭。在《奉献魏左丞丈二十二韵》一诗中,他描述了自己的贫穷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炽,到处潜悲伤。后人称他的经历是“落第高才苦长安”。
杜甫被困在长安期间,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收效甚微。40岁时,即京漂6年后,他的《三大礼赋》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赞扬,命其待制集贤院。“待制”相当于获得了当官的资格,但还得等待任用。又等了四年,直到44岁才被授予右卫率府周曹参军的小官职。然而,杜甫上任几天后,安史之乱爆发,他又失业了。
杜甫京漂了10年,终于拿到了一个小官职。与孟浩然相比,他已经是一个幸运的人了。虽然孟浩然只漂泊了一年多,但他毕竟是空手而归。孟浩然40岁到达长安后,曾在当时最高的大学学习即席诗歌,被倾倒。但在科举考试中,他在孙山很出名。
失败后,孟浩然本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可惜他没能把握住。有一天,朋友王维私下邀请他去官署玩,没想到唐玄宗突然来了。孟浩然赶紧躲在床下避驾。王维不敢隐瞒,乖乖地告诉玄宗真相。玄宗让孟浩然出来见面,问他有什么诗。孟浩然便背诵了自己的《岁暮归南山》。当他吟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大为不爽,说:“你自己不来求名,我也从来没有嫌弃过你,你怎么诬陷我?于是被放逐回家。这么好的机会,只是因为吟诗不当而毁了。显然,孟浩然是京漂族的失败者。
除了这些进京求仕的学者外,长安京漂族还有不少商务求财者。比如《太平广记》卷243《窦米亮》中记载的胡人亮,就是一个经营业务的京漂族。米亮在长安奋斗了7年,从来没有混过什么名堂。后来因为给长安首富窦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做了一个大生意,窦庚给了他一个房子作为奖励。这位外国京漂族就这样熬出了头。
无论是唐朝还是现在,北京漂流家族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虽然北京漂流家族现在有更多的机会,但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如果北京漂流家族想在北京城市站稳脚跟,他们必须去公安局派出所申请暂住证,否则他们将被遣返为盲流。我不知道长安的“北京漂流家族”是否也需要申请暂住证。警察是否在半夜敲门检查暂住证?
揭秘:唐代的[京漂族]:杜甫在长安漂泊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