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三国演义》也将他描绘成一个聪明而不确定的智慧之神。他协助刘备建立蜀国。他认真、敬业的生活和性格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辅比大臣形象,成为中国人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心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符合这个形象吗?如果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什么人们要刻意塑造这个完美的偶像?在中国传统政法文化中,这个偶像象征或意味着什么?...不要低估这些问题,传统政治文化中隐藏着许多秘密。
应该承认,诸葛亮是一位有智慧和成就的历史人物。27岁时,隆中对已经出现了。从那时起,在协助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他也有出色的策略或非凡的勇气。然而,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一个战败之国,许多战略失误和战术失败也与诸葛亮有关。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是关羽的责任,也是诸葛亮掌握总局几乎不作为的结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对蜀国的管理也存在人才储备、国力提升等诸多问题。特别是缺乏群策群力的策略,往往一意孤行,对魏延大将抱有偏见,使刘禅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蜀国迅速灭亡。然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太多的人正在为诸葛亮的形象工程涂抹粉末,尊重它,甚至塑造它几乎完美,从神化到妖化,编造传奇故事,如借用东风和空城计划,使历史越来越离谱。
问题在中国文化中塑造如此高大的官员形象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诸葛亮登上祭坛的能力首先要归功于他对主人忠诚的品质。在完全可以替代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尽力而为”。刘备永安宫托孤时曾明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不能,君可自取。“这种诏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它使诸葛亮能够以正义的方式取代刘禅的王位。同时,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九年。然而,他从未有过这种“邪念”,但他仍然忠诚。与曹丕、司马炎等同时代人持有军政大权后最终篡位相比,似乎有天壤之别。虽然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没有篡夺王位,但一系列强迫宫廷、杀戮和宫廷政变的行为也补充了诸葛亮忠诚的人生魅力。
再加上他们的善良和廉洁的官员身份,他们的奴隶个性完全满足了最高统治者和制度文化的需要,是保持统治稳定的支撑点,是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润滑剂。@ 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官员是非常罕见和有价值的。诸葛亮的家人和子孙在忠诚标准上也是完美的。虽然他的儿子诸葛瞻没有将军的才华,但他未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抵抗魏军的进攻,导致魏军邓艾部长直奔。然而,他继承了父亲的“忠诚”衣钵,拒绝了邓艾对“琅琊王”等高官的诱惑。他斩首表示决定,并为蜀国在绵竹战死。孙诸葛尚也“乃驰赴魏军而死”,为祖父的“忠诚”锦上添花。如果不是忠臣和后人,后人的统治者和文化人当然应该受到高度赞扬。诸葛亮成为统治阶级和传统文化的旗帜。
但仔细考察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国家机器和人民的巨大负担。蜀国只有90多万人口,官员超过4万,军队超过15万。平均来说,27人抚养一名官员,并承担近5名士兵。人们不仅供养着这种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主要在前线军队,后面生产的一线大多是妇女、儿童、儿童和儿童。巨大的国家机器成了悬在人们头上的利剑。二是严格控制人民,用严刑严法统治。据《蜀记》介绍,郭冲五事,诸葛亮认为,刘章治蜀时,刑法太轻,导致蜀人忘记君臣之道。他想“威之以法,法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其目的是维护君臣之道,维护统治稳定。所谓“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刑政虽然陡而无怨无怨,用心平气和地劝戒明也”。虽然德刑兼用,人民无怨,但最终无法掩盖严刑重法的事实。@ 诸葛亮时代,西蜀是一个典型的战时经济体系。它的特点是一切都服务于前线,一切都是为了战争,人们基本上没有时间考虑生死。关于记载,只字不提人民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不提蜀国人口急剧下降的事实。
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一生的计谋,认为他足智多谋,天下无与伦比。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他们计划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诸葛亮的妙计往往会在世界上流下更多悲惨的眼泪,国家往往会有更多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整合军阀的力量范围外,它的妙计还有多少价值?为什么人们要崇拜整天用策略算计别人,互相残杀,争权夺地,火烧水淹...连他自己都说:“虽然我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我会失去我的生命!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担心?问题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刻灾难。诸葛亮心里有点清楚,伏尸千万,血流成河,破坏环境文化。后人似乎一无所知。当然,有些人会说这是时代造成的,不必批评个人。问题是为什么后人如此崇拜这些战争杀人的策略?最令人困惑的是,遭受伤害甚至被视为炮灰的普通人自觉、自愿地赞扬和尊重这些以计谋取胜的战神。这是一个民族的病态还是文化的堕落?
诸葛亮[贤相]名不副实 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