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重典 连续五年升级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关中良相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在这两句话中,王猛和谢安提到了两个并世而立的人物。把两个人放在一起,也表达了戏剧性的历史遗憾。在飞水之战中,谢安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成就了济世苍生的美誉,换来了东晋几十年的政权延续。然而,它也成为埋葬前秦帝国的坟墓,成为王猛生九泉下的遗憾。前秦扫六和定中原,为彝族写下了历史上最美的一页。可以说,前秦积累的帝国基础,凝聚了王猛一生的智慧和心血。然而,就在王猛死后的八年里,他和傅坚辛辛苦苦建造的帝国大厦轰然倒塌,破败至无法控制的境地。也许,早在傅坚把王猛“不以晋为图”(通鉴)的政治遗言抛在脑后之日,前秦就已经种下了亡国的祸根。

王猛(325~375),字景略,堪称乱世豪杰。他有卓尔不群的个性,运筹帷幄的策略,不同于普通人的勇气。他一年内创造的五级政治奇迹,给他的传奇生活增添了一些神秘感。王猛性格很强,在《晋书》中说他“壮姿俊伟”、“气度雄远”,天生就有一股英气,一股锐气。而“细事无忧”则是王猛性格中最突出的体现,不在乎琐事,不温不火,独来独往。连别人的议论都不在乎,表现得“悠然自得,不以屑怀”(《晋书》)。事实上,王猛从不掩饰自己张扬的个性。见东晋大将桓温时,王猛“扪虱子,旁若无人”(《晋书》),边说边捉虱子,够强吧!

任何性格极强的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王猛的独特性体现在他的才华和智慧上。王猛从小家境贫寒,“以簸箕为业”(《晋书》),靠卖簸箕谋生,却能“博学兵书”(《晋书》),说明他是个有思想有头脑的人。王孟两次拒绝当官,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孟雄心勃勃的理想抱负:一次是赵校长徐统,招募他为曹(相当于现任秘书),王孟“躲”(金书),躲,估计太小,看不起;另一次是桓温邀请王孟南下,王孟权衡,最后礼貌地拒绝了。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重典 连续五年升级

王猛的睿智在于做人有原则,做事快决定。王猛是个天才,但也需要有才华的伯乐赏识。事实上,王猛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他拒绝徐统,拒绝桓温,只是“等待翅膀,等待风云,然后移动”(《晋书》),是一种隐藏的内敛,一种准备出发的淡定,一种“怀佐世志,希龙颜之主”(《晋书》)的大气魄。总之,他在等待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傅坚的出现,让王猛终于找到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两人一见“便若平生”(《晋书》),谈政局形势,也是心有灵犀。傅坚把他们的相遇比作“玄德之遇孔明”(《晋书》),绝不是礼貌的迎接,而是英雄珍惜英雄的内心感受。正是傅坚的赏识,才让王猛有了用武之地,才有了后来的传奇故事。

客观地说,前秦的强势始于傅坚,而傅坚的战略则得益于王猛。王猛是前秦乃至北方政局不可或缺的人物。前秦在与慕容前燕的对峙中强胜,完成了五胡时期北方唯一的统一,王猛居功至伟。王猛也是一位难得的治世能臣,帮助傅坚梳理政务,定国安邦。傅坚离不开王猛,失去了王猛,傅坚如失臂膀,才会发出“天不欲让我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的叹息,才会举行国丧,下令“朝野巷哭三天”(《晋书》)。

傅坚的飞水惨败给人的印象是他任性、草率、粗心。事实并非如此,只知人善任,从德治这两个方面来说,傅坚便堪称一代明君。他和王猛最初的政治观点不一致,在治理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是经过时间的磨合才有了后来的默契。傅坚倡导“政治第一,德化第一”(《晋书》),讲究以礼服人;王猛倡导“宁国以礼,治乱以法”(《晋书》),倡导乱世当重典。

王猛任始平令时,两人完全做到了心有灵犀。王猛“明法君刑”,上任几天,便“鞭杀一吏”,引起傅坚的责备。王猛说:“我想为明君坚除凶...清除轨道法者。”我的任务是为你铲除身边凶残狡猾的人。现在“开始杀一奸,余尚万数”,只杀了一个,多了一个。这是我作为辅臣的职责。正是这次对话让傅坚和王猛进行了彻底的精神交流。傅坚称赞他为“义武和子女之间的夫妻”。他是关仲和公孙侨。从那时起,他可以放心王猛的权力。“一切机会的任务都是详细的,一切都是归来的”,政务上的一揽子事务都交给了王猛。之后,王猛“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以上均见《晋书》),一年内连升五级: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到官方尚书、王子詹事,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最后到加骑都尉,委以居中宿卫。创造了政治升迁的神话。在民族矛盾最尖锐的乱世,一个汉族士族,一个帝王,能做到这样的君臣无猜,是非常可贵的。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重典 连续五年升级

王猛法治的思路是对的。当时前秦刚立国不久,实力还不强,再加上傅坚上任的傅生,残酷暴虐,滥杀朝臣,国势一度滑到破败的边缘。周边形势不容乐观:南有东晋朝,东有慕容氏,西有前凉、仇池、吐谷浑,北有拓跋氏建立的代国和匈奴铁弗部。尤其是当时风头正大的慕容氏,一直虎视眈眈,威胁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法治才能迅速提高国力,扭转局面。傅坚以德为先的思路也是对的。傅坚胸怀宽广,远见远远,是君王的大气魄;王猛以法治政,细处着眼,小处着手,恪尽宰相之职。两人可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然而,傅坚的德治也使前秦的统一变得松散和不牢固,这种隐患在飞水之战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松散的王国结构,经不起风浪的考验,让他留下了永恒的遗恨。也许王猛已经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对傅坚临终遗言:一是让他“不要以晋为图”(通鉴);二是“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逐渐除之”(“通鉴”)。傅坚后来把这两个遗言都抛在脑后。

王孟建议傅坚“不要以晋为图”。在我看来,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作为一个汉人,王孟可以放弃胡汉的界限来帮助一个非汉族皇帝,帮助他打败其他其他势力,但他不想看到情感上攻击汉人;另一方面,东晋属于中原正统,思想基础深厚。此外,前秦的实力不足以摧毁东晋。然而,话说回来,傅坚南下已经是王猛死后8年了,形势已经改变。此外,皇帝一直不想统治中原。当时,东晋朝不是一直坚持北伐吗!当然,傅坚南下的时机可能还不成熟,帝国的统一还需要时间来维护和维护,如果不过早地向东晋挥手,效果和结果会更好。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重典 连续五年升级

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历史后的理性思考。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想象傅坚当时应该做什么,也不能听从王猛的建议。今天的论断是旁观者清楚的,双方永远不会从第三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我看来,傅坚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傅坚出兵时,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分析结论,东晋也没有必要赢得肥水之战。傅坚来攻,“都下震恐”,连将军桓冲都发出了“天下事已知,五其左翻!"(通鉴)的叹息,是最好的证据。战争的胜负是偶然的。


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重典 连续五年升级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重典 连续五年升级

,,

  • 依靠投降实现帝国霸权的牛人傅洪:前秦的另类崛起
  • 投降在词典中不是一个可爱的词,它表示软弱和失败。人们总是谈论那些宁死不屈、忠于国家的仁人志士,而对举起双手竖起白旗的...

  • 苻坚为何被评为历史上最有资格称为大帝的人?
  • 魏晋南北朝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西晋灭亡之后,士族南迁,外围胡族进入中华腹地一度称王称帝,中国北方这段历史...

  • 奇葩皇帝的奇葩理想:决心做全国最好的庸士手
  • 皇帝也是一个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爱好,尤其是皇帝越愚蠢,他们的爱好就越独特。汉灵皇帝刘红喜欢做生意;宋徽宗赵吉喜欢蹴鞠...

  • 为什么一代枭雄桓温会被两个千古名相抛弃?
  • 桓温是东晋的权臣。全盛时期,他掌握了数十万英雄,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土地。桓温一生的成就始于平定成汉,将蜀国重新纳入晋帝...

  • 傅坚改姓:前秦傅坚原姓[蒲]为什么要改姓[傅]
  • 前秦第一代国君傅坚的祖父叫蒲红,第二代国君傅坚的叔叔叫蒲健,第三代国君傅坚的堂兄叫傅生。为什么三个祖孙不姓一个姓?蒲...

  • 揭秘:令苻坚大帝一败涂地的是哪一场战役?
  • 虽然一个淝水之战,使他落得不太好的下场和不太好的名声,可是坦白来说,他是一个不错的君王。他也曾经励精图治,只是后来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