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第一代国君傅坚的祖父叫蒲红,第二代国君傅坚的叔叔叫蒲健,第三代国君傅坚的堂兄叫傅生。为什么三个祖孙不姓一个姓?蒲红后来改了姓。傅坚出生时叫蒲坚。姓氏不能随便改。显然,这是非常合理的!
他们的姓蒲,家里长的蒲草特别高大,形状也特别。“一开始,家里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称之为蒲家,因为它是怎样的。"(金书傅洪载记)。别人叫他们蒲家,他们就把蒲当自己的姓。随后蒲洪领兵出征,官员越来越大。晋朝封傅洪已南迁至南方,为“帝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封蒲洪的儿子蒲健为“假期、右将军、监河北征集军事、襄国公”。"(资治通鉴晋纪二十)
虽然晋国已经封蒲洪为“地王”,但蒲洪觉得这个“地王”太小了,只是“地人”。但他明白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自称皇帝,那么容易惹火烧身。但说王最好有点来头,这样才有合法性,说自己不是自封的,而是天命所赐,从而更有号召力。图预言在当时很流行,就是某种图片、文字、歌谣等等,暗示着某个国家的命运。傅洪载记说,有人劝傅洪干脆称王或者称帝,其实可能就是傅洪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出面说出来。
蒲洪决定从改姓入手,为自己创造声势。改姓涉及的不是一个家庭十几个人,而是一个宗族几百几千人的大事。不能改变自己人的怨声载道,外人不知道你是谁。以前识字的人很少,大家一听就应该明白,大家都觉得很好,真是天命所归。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同音字。与“蒲”同音的字有几个姓氏,如濮、普、浦、朴。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发音现在与古代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古无轻唇音”fu“这个声音,只有“pu”。付款、傅、甫、富、符、伏、扶、福、弊、妇等现在都读“fu“当时所有的字都读“pu和“蒲”读音一样,后来变成了轻唇音。这些词也可以用作姓氏。
那为什么要在这十几个人身上读“”呢?pu“蒲洪没有选择其他单词作为自己的姓氏,比如吉利的、著名的或者笔画较少的,而是选择了这个“傅”?因为蒲洪的“家中蒲生”才以蒲为姓,所以最好找一个与“蒲”有关的词。蒲属草本植物,十几个字和蒲同音又能做姓氏,只有这个“傅”字才带草字头,连竹字头的“符”都不行。“傅”成了最好的选择。
这时,社会上流传着四个字的预言:“马付应王。“妈”是草字头的繁体字,“付”字上加“妈”不就是“傅”吗?这四个字里的“王”读第四声,是动词,做王。意思是姓草字头付的人应该当王。而且当时也有传言说蒲洪的孙子蒲坚出生时,背上隐约有两个字“付”,这不就是“傅”字吗?很明显,为了让自己称王合法,傅洪编造了这个预言,仿佛自己称王乃天命所归,命中注定。至于刚出生的孙子傅坚背上有这两个字,谁也不敢说不,谁敢得罪地王!于是蒲洪“遂改姓傅氏,自称将军,大单于,三秦王。"(金书傅洪载记)。
所以原来的蒲洪变成了傅洪,“蒲坚”变成了“傅坚”,史书上的记载也发生了变化。傅坚应该被读为“pu坚”而不是“fu坚”。将近70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特别告诉我们,傅坚的“傅”字是草字头,不是竹字头符号的符号,千万不要读错,一定要读“pu”而不是“fu”!后来听电视台主持人一个个“fu坚”,挺吃惊的。
这次为央视百家讲坛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坚持用“pu坚”而不是“fu坚”。在第一讲中,我还专门讨论了发音变化的过程,并引用了《辞海》、以辞源等为证据。但最终不得不“与时俱进”,这些内容全部省略,读作“fu坚”。经过百家讲坛编导的反复考虑,我也有改变的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标注“fu坚”。《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今发音变化带来的姓氏还是很多的,干脆以今音即通用音为准。
傅坚改姓:前秦傅坚原姓[蒲]为什么要改姓[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