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没有受到这样的责备,她自己也很后悔。清廷之不坚持引渡“苏报案”当事人张太炎等,与沈金之死有关。慈禧太后掌握了47年的生杀夺权,平生杀人多,却后悔杀了沈鹏。1903年7月31日,在日本人主办的《天津日报》报馆就职的沈金在刑部狱中被活活杖杀。从被捕到处死只有20天,他的罪行还没有公布。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他的死因是披露了《中俄密约》草案,有些人证实这一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他的死主要是因为他是三年前自力更生军队的主要人物之一。唐经常被杀后,他很幸运地错过了网络,一直是清廷的通缉犯。
沈金下狱那个月是光绪帝生日,刑部接旨,“万岁月内不行刑,立即立杖下,钦此。为此,刑部特制了一块大木板,打了200多次,直打得血肉飞裂,骨头如粉,他一句话也没说。犯人以为他死了,没想到血肉模糊的他发出声音:“为什么还不死,快用绳绞我?最后,他只能用绳子活活勒死他。据说这个牢房很快就关押了前广西提督苏元春和著名妓女赛金花,刑事司员戏成一句话,作了上联:儿女英雄流血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下联。一年后,戊戌变法党人王照被判入狱,恰好关在同一牢房。王照的《方家杂咏纪事》回忆说:“粉墙上有黑紫晕迹,高达四五英尺,沈血溅了出来。”
沈金死亡之悲不久就公诸于世,连西方人也闻之胆寒。《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称慈禧为“该杀的凶老妇人”。在沈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沈克诚,棍子,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多亏了莫理循保存的这张照片,我们一百多年后就能清楚地看到沈鹏的脸了。沈金的死相当于给反对者送去了炮弹。因“苏报案”被罪的张太炎在上海狱写诗追悼。张士钊编了《沈金》一书,留日学生期刊《浙江潮》、《江苏》还发表了批评文章,谴责清廷的暴行,为排满革命增添了另一个理由。同年8月4日,天津《大公报》公开发表了四首沈绝命词。最后一首歌在过去更受欢迎:今年30岁,一岁,赢得浮名一文不值。从此兴亡不管,灵魂回归乐诸天。
这首诗传达了他面对死亡的冷静和崇高。相比之下,其他几首诗透露了更多的信息。在第一首歌中,“菜市老朋友流血,五忠六士一起飞翔”承认了他与五年前殉难的“戊戌六君子”的关系。他是湖南人,也是谭嗣同志趣相投的密友。《大公报》第一次报道沈鹏案时,只说他“涉及戊戌变法”,后面的持续报道从未涉及案件真相。事实上,在他的第二、三、两个绝命词中,不仅有“谁今断辽东,中朝从此失去陪伴”的诗句,还有“验疫管关新密约”这样的句子。据这两首绝命诗推测,他的死因似乎与《中俄密约》无关。
不管沈是否为《中俄密约》而死,百年来几成定论。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没有像这一次那样受到中外舆论的指责,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殉职记者”。同年9月14日,《大公报》报道称,沈金被杀后,各国公使夫人在见到慈禧太后时为沈金大喊大叫。慈禧也很后悔,说她已经面对了朝廷大臣,党应该严格控制,但不能连接善良,以至于失去了人民的心。清廷之不坚持引渡“苏报案”当事人张太炎、邹容,与沈金之死有很大关系。
慈禧太后一生杀了无数人,却后悔杀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