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时间里,李珏和郭泗两人控制了朝政, 各行各业的诸侯都处于调整期, 世界暂时出现了罕见的平静。
此时世界的格局是:名义上还是东汉的一个政府, 事实上,已经是各霸一方了。不管形势有多复杂,我们都可以用归纳法理出头绪:
东汉政府可以看作三大板块:
1.北方西部(约四分之一)由李珏和郭泗控制,命令世界。
2. 北方东部(四分之一以上)由关东联军各路诸侯占领。
3. 南方各州县(占二分之一)相对稳定。
各路诸侯的关系在关东联军中也相当复杂,但仍可归纳为三个区域:
1. 北派:以袁绍为中心,
2. 南派:以袁术为中心,
3. 中派:兖青徐豫四小州夹在中间,是袁绍和袁术的缓冲区。豫州基本上是袁术控制的。所以中派区是指兖青徐三州。
[img]127342[/img]
袁绍、袁术都是强势力量,都想进一步扩张,瓜分兖青徐三州中部,形成南北两大派。
袁绍担心袁术的势力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他秘密联系了袁术背后的刘彪来控制袁术。袁术也担心袁绍的势力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他秘密联系了袁绍背后的公孙赞来控制袁绍。
因此,袁绍和袁术已经做了一些事情。在“巩固”和“发展”之间,我们必须首先选择“巩固”。目前,我们没有精力推动中等学校的扩张。因此,中部的兖青徐三州暂时得以生存。
那时,曹操的根据地在中派兖州,生活在二袁的夹缝中。不久, 中派青州地区,又爆发了黄巾起义。当地有人闹革命, 朝廷要派兵镇压, 谁会派李绮、郭琏两个人去好?
派任何人去都会消耗自己的实力,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如果他们以朝廷的名义派关东联军的一路诸侯去,那应该是最合适的。这样,西北集团就不会遭受任何损失。
指派袁绍或袁术去也不合适。@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服从调度来消耗自己的力量。此外,如果他们愿意服从调度来消除混乱, 所以,结果一定是:
1. 派袁绍去有两个结果:胜利或失败。如果袁绍赢了,袁绍的力量会更强大。如果袁绍输了,袁术将失去控制,不可避免地占据主导地位。
2. 派袁术去,变化,结果和袁绍一样。
3. 若派袁绍和袁术一起去,一定是胜利,但却提供了二元瓜分中部的机会。
@ 派袁绍或袁术去都不好,如果派曹操去,会怎么样?
1. 原来袁绍、袁术、曹操先后逃离董卓,二元都封了官,但曹操没有。他是早期最大的不公平者。如果重用他,比其他任何人都划算。
2. 若曹操失败,与西北集团关系不大。
3. 假如曹操长大了,关东联军就会形成三股势力。
在关东联军实力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有袁绍一位教练统治全局,对西北集团的威胁最大。如果袁绍和袁术两位教练统治全局,对西北集团的威胁会更小。如果袁绍和曹操三位教练统治全局,威胁会更小。
因此,朝廷故意从西北集团的大局出发,利用曹操。
曹操代表中央朝廷前往平乱, 再次从民营身份转变为国营身份, 领了圣旨, 发兵青州。
对曹操来说,这场战斗既有机遇又有风险,但优势更大:
1. 他以前有过与黄巾军打交道的经历,
2. 这次用他,会提高他的热情,
3. 他代表中央朝廷与青州地方政府共同平乱, 所以,中央朝廷应该给他兵,如果不给兵,就给钱,如果既不给兵,也不给钱,那就自己赚利润。
@ 要给一定的好处,否则,曹操拿什么去打仗?
战争的结果是:曹操捞了足够的油水, 将青州黄巾军收编成自己的“青州兵”,约有30万人, 朝廷因功加曹操为镇东将军。从那以后,操就出名了。
曹操上次镇压黄巾时,兵力充足,采取灭绝政策。这一次,人力紧张,采取了收容政策。因需要而变,两次都是对的!
曹操当时的根据地是兖州,在各大利益集团相互竞争制衡的环境下,抓住机遇,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建立了自己的立足点。他招人才,人才广泛,文学大臣,武术将军,威镇山东。
他捞出了青州的油水, 兖州又被他占领了。中三州还有一个徐州。如果徐州能被他控制,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仅次于二元的新生力量,关东联军就会分成三瓣。虽然不如他们,但至少可以和他们竞争。
成为曹操下一个目标的徐州。
曹操的突然崛起:董卓余党的提拔和镇压黄巾的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