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宋朝天降煞星,一个游牧民族在北方崛起。金人砸碎了首都汴京(开封)的琼楼玉园,掠夺了徽、钦二帝。公元1127年,赵宋王朝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极度屈辱的一页。山东省青州市李清照的爱巢也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知府,此时此刻不想发生一件国耻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发生了叛乱。作为地方长官,赵明诚并没有带头指挥反抗,而是偷偷用绳子逃离了城市。事件发生后,他被朝廷撤职。软弱的女人李清照在这件事上表现出了极大的正义,为丈夫临阵逃亡感到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妻俩继续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难免有点尴尬,失去了过去的鱼水之和。到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不知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唱着这首千古绝唱:
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到目前为止,我想项羽,拒绝过江东。
丈夫在他身后听着金石的声音,面带愧疚,心里深深地自责。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和文物开始逃跑。她基本上遵循皇帝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但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种意识,他并不代表国家,而是代表自己的小命。他逃离建康,经过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离,一路漂泊到海上,再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个孤寡妇追求国君的方向,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收集的书籍和文物,这样她就坚持了下去。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舍命也不能丢,而且《金石录》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的另一个想法是,这些文物在战争中很难保存,希望能赶上朝廷,但她从未赶上过皇帝。当年11月,她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来到越州。在此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2万卷书和2000卷金石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烧毁。而且到了越州,随身携带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1130年11月,皇帝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干脆下令遣散百官。看着龙旗龙舟在茫茫大海中消失,李清更是感到无限失望。按照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的土地、国君和人民。今天的土地占了别人的一半,国君让别人赶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已不君,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怎能不大愁呢?历史油锅里,李清照的身心都忍受着痛苦。
大约在温州避难的时候,她写了这首歌《加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心舒卷有余情。悲伤的枕头三更雨,
点滴霖。点滴霖,担心北方人不习惯听。
“北人”是什么样的人?是流浪者,是亡国之民,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由北向南,“北人”逃亡成为历史现象和文学现象。“担心北方人不习惯听”,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祖提中流水的呼喊,听到陆游“遗民泪流满面,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辛弃疾“可堪回首,佛陀祠下,神鸦社鼓”的无奈,听到“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的悲歌。1134年,金人再次南入,赵构再次弃都逃跑。李清照第二次流亡金华。国运艰难,忧心忡忡。有人请她游览附近的双溪名胜,她叹了口气,无意中旅行:
风中尘香花已尽,日夜疲倦梳头。人事事休息,欲言泪流满面。听说双溪春还不错,也拟划船。恐怕双溪船载不动很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都是人非,这愁是一艘船也载不动啊。这让我们想起了杜甫在逃难中的诗“感觉时流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此时的悲伤早已不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家已破,家已亡,即使真的有旧愁,想找也难找。此时此刻,她是《诗经》《小米离》的愁,是辛弃疾“现在知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的大愁,她是在为天而烦恼啊。
李清照遵守“诗言志,歌永言”的古训。她在诗歌中唱的主要是一种情感,而在诗歌中直接表达的是她的思想、抱负和善恶。她的名字太多了,大多数人只看到她悲伤的一面。如果我们读她的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话背后的抑郁、挣扎和追求,并知道她担心什么。
1133年,高宗突然想起应派人去金国探望徽、钦二帝,顺便问一下是否有求和的可能。但听说要进虎狼之域,一时无人敢应命。大臣韩小周见此自报奋勇,愿冒险一去。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非常激动,满腹忧愁顿然化作希望与骄傲,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言中说:“有易安室的人,父祖都出韩公门,今家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又病,但神明并没有衰弱。看到这个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家庭,但她仍然如此关心国家事务。不用说,她在朝鲜没有地位,即使在社会上,她也不能谈论这些事情。但她站起来,大声歌颂韩小周此举的凛然大义:“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直径持紫泥诏,直接进入黄龙城。“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易水寒。“她愿意作为一个民间寡妇临别,赠送几句话:“吕燕的妻子怎么样?她沥血投书记室”,“不乞隋珠和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这几年,随之而来。想把血泪送到山河,去洒东山一土。”
浙江金华因南北朝沈约曾题为“八咏诗”而得名。李避难在此,登楼望着这残留的南国半璧江山,不禁感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忧愁。南国水通三千里,江城十四州气压。题八咏楼
只要看看这首诗的气势,这就像一个流浪的女人写的啊。它就像一个急需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悲伤的臣子。那一年,我去金华特地凭吊这座名楼。随着时间的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条深巷里,但也鹤立鸡群,风骨不减。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李清照的粉丝。他给我讲了几个关于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拿出几页新收集的手写李词给我。我仰望危楼,俯视巷陌,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英魂不去,长在人间。在金华避难期间,李清照还写了一篇《打马赋》。“打马”最初是当时的一种赌博游戏,但李利用这个话题在文章中引用了历史上大量著名大臣和将军的典故,写下了金戈铁马,挥舞着领土的势头,谴责了宋朝的无能。文末直抒烈士暮年的壮志:
「木兰横戈好女人,老了不复志千里。希望相将过淮水!」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她真的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多担心世界和国家啊。
“希望相将过淮水”,让我们想起祖逊闻鸡起舞,想起北宋著名抗金大臣宗泽病危时依然被人坐着喊道:过河!这是一位女诗人,一位“陆燕女士”的呼喊!和她早期的闲愁真的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种悲伤中有多少政治忧虑和民族痛苦。
作为一个婉约的诗人,李清照并没有影响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