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杨修、你衡这些文人?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曹操除了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外,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控制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只有才能”的就业机制。

广泛吸收和笼络文人是曹操就业机制的重要举措,即使这个人曾经骂他狗血喷头,身无完肤,一无是处。在那篇慷慨、愤怒、煽动性很强的讨论曹操的文章中,陈琳数了曹操“贪吃、破坏、虐待人民”、“窃取鼎司、倾覆重武器”的各种罪行,谴责曹操的祖先,甚至将曹操称为“叛徒”和“人鬼”,这可以看作是对曹操的彻底冒犯。当曹操看到这篇文章时,他不禁被陈琳的笔迹所震惊。虽然他卧病在床,但他还是忍不住跳了起来,一再称赞陈琳的才华。袁绍败亡后,陈琳被抓去见曹操,并表示愿意顺从。曹操因“爱他的才华”而原谅他。他命令他为他工作。他为司空军师献酒,然后移民到首相门下督。曹操在重用陈琳的同时,也经常与他进行文学交流和讨论,曹操无法为他的作品增减一词。

对于陈林这样的“敌人”,曹操可以不顾过去的嫌疑,为我使用。然后,曹操应该珍惜其他著名的文人,并高度尊重他们。然而,曹操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言行,侮辱了你衡、孔融、崔燕和杨秀,上演了侮辱和屠杀文人的悲剧,令人难以置信。

你衡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作为一名文坛新秀,衡自力更生,不知天高地厚,甚至目中无人,粪土一切,似乎都有一些疯狂的精神疾病。尤其是在被孔融吹捧为“难得”的“非常宝藏”之后,你衡更加傲慢和不正常。甚至有一种感觉,徐都除了“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平庸,无数”。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一点政治都不懂的文学青年,竟然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逊,大放异彩,引起了曹操的强烈怨恨和不满。曹操对付这样一个不懂时事、自命不凡、鄙视权贵的酸腐文人,有自己独特的办法,就是在礼法上故意忽视,在人格上极力羞辱。曹操不想杀你衡。他只是认为你衡只是一个愚蠢的人。最多,他会伤害和胡说八道,不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此外,如果他的霸权失败了,如果他杀了你衡,他会感到冷漠。一个“用刀杀人”的毒计自发产生。为什么不用刘彪的手去除眼中钉和肉中刺呢?果然,当你衡到达荆州时,他被一位武术家黄祖砍下了头,因为他说得很粗鲁。曹操知道后骄傲地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杨修、你衡这些文人?

与三国“愤青”你衡不同,孔融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孔融官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高名远,众望所归,自然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代领袖。孔融,一个著名的学者,一直看不起曹操。失去领土来到徐都后,孔融认为自己在为汉献帝工作,而不是为曹操服务,不买曹操的账,这让权力雄厚的曹操感到非常愤怒。孔融学识渊博,但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勇气不小,但缺乏斗争经验;过于自信,以至于经常误判时局。他与“高级俘虏”汉献帝过于亲密,甚至总是瞒着曹操上表,受到曹操的怀疑。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借此机会嘲笑和指责曹操。他用“武王伐纣,妲己赐周公”的比喻讽刺曹操把自己喜欢的甄氏交给儿子曹丕;用“肃慎氏不贡献,丁零盗苏武牛羊”的话来嘲讽曹操不值得远征乌桓;用“尧不千钟,不能建太平;孔非百谷,无以上圣”的怪论反对曹操禁酒,让自以为是的曹操感到尴尬。思想领域的差异和政治观点的差异,以及孔融在大政策上反复公开反对自己,使曹操嫉妒,杀死孔融的想法早已萌生。但由于北方局势不稳定,再加上孔融的名声,曹操对他不方便。建安十三年来,北方形势已经确定。曹操开始实施他的统一事业前夕,为了消除内部干扰,他指示下属诬告孔融“不正常”,并与你衡“说话”,杀害孔融弃市,两个儿子未能幸免。这就是所谓的:“覆巢下,怎么会有完卵”!

与你衡和孔融相比,崔燕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文人,但他代表了当时的整个贵族集团和聚集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阶层。崔燕虽然表面上顺从曹操,但心里不服,尤其是对曹操自封魏王的侵略行为。崔燕受不了自己推荐但同意曹操称王的门生杨训。她有话要说。她干脆用前辈的语气给杨训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信,里面有“时、时、变”的“反句”。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将其关押。但崔燕在拘留期间并不诚实,甚至“通过客人,像市民一样”,与那些拒绝降低服务的士大夫阶层进行反动派对和非法活动,这让曹操无论如何都无法原谅。想到崔燕平日里的阳奉阴违和关键时刻的节外生枝,曹操杀心顿起,于是用“文字狱”的方式除掉了这位爱出风头的名人。

很多人认为杨修是他的才华,被曹操出于嫉妒而杀害,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不仅欣赏杨修的才华,还“委以钱粮重任”,早晚“多教”。如果你只是嫉妒,曹操永远不会把这个扫脸近20年的人留在身边。曹操在死前一年杀死了杨修,是杨修作为文人,深深卷入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杀死杨修只是曹操为了身后接班人的安全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杨修站在曹操欣赏的两个儿子中,站在曹植一边。在继承曹植王位的问题上,他提出了建议,聚集了力量,成为了反对曹丕的政治共同体。但曹植“华而不实”,并不受曹操的喜爱。此外,作为曹植的直系党羽,曹操多次揭露了杨修在谋取王位上的一些坏主意,这是曹操逐渐杀死杨修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为了避免曹丕和曹植兄弟未来的明争暗斗,曹操随便找了个“泄密”和“扰乱军心”的理由,果断砍下杨修的头,防患于未然。

曹操一方面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吸收、笼络和重用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则。对于愿意屈服于自己的文人,曹操可以给他们高级官员,尊重和爱;但对于那些拒绝服从、不愿与自己合作,甚至别有用心的知识精英,曹操毫不犹豫地背负着屠杀知识分子的永恒诅咒,也想对他们残忍、毒害,这是他对文人常用的统治手段。

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文人。他重视文化,理解文化,知道文人不能随便杀人。然而,当他的政治统治受到知识分子的攻击和威胁时,作家曹操自然会让位于政治家的曹操。只有通过政治手段和“铁血政策”,才能扫清口舌和文字障碍,实现“以曹代刘”的政治目标。对曹操来说,杀死几个不懂时事的异身文人,是一条投资小、见效快的高压统治捷径。它不仅能消除耳根,还能树立榜样。为什么不呢?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杨修、你衡这些文人?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杨修、你衡这些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