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80万人,方与将军将猎吴。意思是说服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大臣不震惊失色。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告诉孙权,所有主张迎降的人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不应该服从。建议孙权立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来后,严厉驳斥投降派,主抗曹,向孙权分析曹军的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终决定联合刘抗曹。也就是说,鲁肃、诸葛亮、周瑜在促进孙刘联合抗曹方面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周瑜在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抗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只有周瑜出来明确表态,才能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与普通人相比。
就军事行动而言,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官,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有很多。没有人能享受他的功劳,但作为教练,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英雄。要说第二功臣,应该是黄盖。他提出了诈降、火攻,并在周瑜的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诸葛亮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诸葛亮的这本传记只描述了他和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他和东吴“并力拒绝曹公”。在《演义》中,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他很聪明。他用诡计多端的草船借箭,七星祭天借东风。他甚至用火攻击。他似乎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但所有这些描述都只是文学创作。
在《演义》通过之前,文人学士们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评价很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称赞“三国周郎”:想起公瑾那一年,小乔第一次结婚,英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俘灰飞烟灭。唐宋诗人墨客称赞周瑜,将赤壁破曹的主要功劳归咎于周瑜,这是合理和历史事实的。周瑜在历史上,其本传特别讲述了他的“性度恢廊,大率为人”,心胸一点也不狭窄,人缘也不错。老将程普年纪大了,经常欺负周瑜。周瑜总是不在乎。后来,程普终于发自内心的钦佩,对人们说:“如果你和周公瑾一起喝酒,你会不自觉地喝醉。曹操让蒋干游说周瑜,蒋干见周瑜心胸坚定,无法开口,回去还说周瑜“雅量高”,甘拜下风。作为东吴开国的元勋,周瑜和孙策手足相似,是连襟。吴老太太告诉孙权“以兄奉之”,在东吴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始终把辅吴的事业放在首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尊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称赞“曲有误,周郎顾”,说明他的日常作风平易近人。
为什么《演义》中的周瑜与历史有如此大的不同?既有文艺创作中人物塑造的需要,也有政治倾向于支持刘的因素。在文艺创作方面,贬瑜是为了表扬诸葛亮,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根据历史事实,诸葛亮在出山前向刘备分析世界情况,展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出山后,他只是展示了孙权的智慧,充分展示了刘备死后治蜀、南征、北伐的能力。整个《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以刘备集团为主线,诸葛亮是小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出山后,遇到了赤壁之战等重大军事行动。如果他不突出自己的才能,他就不符合小说的创作意图。为了展示他的才能是史无根据的,他大加虚构,充分发挥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周瑜为对立面,展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压下周瑜,诸葛亮在赤壁战役中的形象才能树立。
南宋以后的三国故事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刘反曹贬吴,这在宋元平话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大概南宋时期,江北被异族统治,南宋偏安,与蜀国形势非常相似。作为汉帝后的正统继承人,元朝为蒙古族建立的国家刘备当然更容易被汉族人民所接受。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是刘贬曹贬吴的时代。
@ 周瑜是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无论是从政治抱负还是才能上。孙权曾说:“孤独周公瑾,不帝”(裴引《江表传》)。他评论周瑜:“公瑾雄壮,胆略兼人,然后破孟德,开拓荆州,妙难继”(见《吕蒙传》)。陈寿认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之表,实奇才也。“这些评论都是准确的,可惜周瑜英年早逝,否则刘备很难在荆州立足,诸葛亮以后可能也不会那么出名。
为什么周瑜在演义中被丑化?周瑜的道理有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