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常封禅泰山的皇帝。前后21年,武帝到泰山封禅8次,比“古天子五年一巡,用泰山”的古制更频繁。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西汉第六位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孙,景帝刘启第三个儿子。 15岁登基,在位54年,开创了西汉自高祖以来的鼎盛局面。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
一是打退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是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建立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立平均输等重大改革创造,建立了体系完整、体现法家“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一法制传统已成为未来2000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第三,将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一套以国家为导向、适应政治统治的意识形态,控制主流舆论,为精英(学者)和社会树立人文理想和价值标准。
四是完全废除西周宗法制封建制度,建立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推广制度。
第五,设计制定了视野开阔的外交战略,汉帝国通过文化武术成为当时亚洲大陆的政治经济轴心。班固被称为“才华横溢”
汉武帝封禅
汉武帝在位期间,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非常高兴。他为自己创造的世界统一的西汉王朝感到非常自豪,所以他去泰山进行了大规模的禅宗活动。首先,他明确表示,禅宗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清扫宇宙,统一世界;第二,世界必须和平,长期和平;@ 吉祥的天象必须不断出现。
汉武帝在即位后的第30年(公元前110年)第一次封禅泰山,公元前110年3月,汉武帝率领18万大军从长安东巡。先祭中岳嵩山,再东至泰山。命人立石在泰山顶,自己转海边巡游。4月,泰山植被诞生,武帝返回泰山,定制禅宗礼仪:到梁父山祭祀地神,在山下建一个封坛,高九英尺,埋玉最后通牒书行封祭祀仪式后,武帝独自带着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儿子登上泰山,登上封礼;第二天,根据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今莱芜市西北部)。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了群臣的朝贺,并因首次封禅改年号元鼎为元封。
随后,武帝广赐牛羊酒布等,又免奉高、历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并诏许凡天子车驾所经,免除一切劳役。武帝还命令他们在泰山脚下为诸侯建一座官邸,以便他们能够驾驶禅宗泰山的朝宿。因此,泰山附近的宫殿和博物馆聚集在一起,一年四季都有达官要人来来往往,逐渐繁荣起来。最早建在泰山附近的城镇是春秋时期的博邑(位于泰城老县村)。这座城市先后由鲁、齐统一。秦统一后,博阳县在这里成立。汉初在这里设立博阳县(汉武帝改名泰山县)。博城是泰山南麓的政治文化中心,自春秋至西汉武帝前400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在泰山设立新县,以祭祀泰山为名(泰安市东故县村)。将泰山郡治迁至奉高。花了600年的时间才繁荣到北朝。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8次,前后21年。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频率远远超过了“古人天子五年一巡,用事泰山”的古代制度。
揭秘:谁是中国历史上最常封禅泰山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