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那些能够成就伟大事件的人必须先有伟大的抱负,有伟大的抱负,也必须有伟大的勇气,有伟大的勇气才能有成就伟大事件的基础。秦末,陈胜年轻时不仅能说出“不要忘记财富”的人性格言,还能说出“燕雀怎么知道天鹅野心”的英雄话语,敢于带领数百人用锄头镰刀推翻秦朝的剥削统治。
东汉末年的英雄也是如此。在三国时期,刘备的家庭是最卑微的,他的祖父只是一个县长。刘备出生后,他的祖父和父亲很早就离开了他。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出生在底层靠织摊贩鞋谋生的单亲家庭。刘备十几岁的时候,既不爱读书,也不爱学习,只喜欢遛马玩狗,谈恋爱,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不争气”的坏青年,少年便以童言无忌来了一句长大后要做皇帝的伟大梦想。碰巧他的亲戚刘元起觉得他出言不俗,外貌非凡,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器。他还资助他到汉末大儒卢植那学习。从这里开始,刘备虽然抱着中兴汉室这样冠冕堂皇的说辞,但却一直奔着他登基称帝的梦想。他的一生很坎坷,在战场上努力了20多年才有了一个领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他的出身有多普通,成绩有多差,能力有多差,只要他能坚持自己的理想,20多年的失败永远不会被抛弃。那么,总有一天上帝会被你感动,成功仍然属于你。
诸葛亮的一生极其忠诚和悲壮。但他一生中未能实现自己恢复汉朝的理想,确实与年轻时的生活和理想有关。诸葛亮的父亲早逝,和刘备一样。他是由叔叔诸葛玄抚养长大的。当他长大后,他的叔叔诸葛玄也去世了。从此,诸葛亮整天种地为乐,每天唱《梁父吟》这样的歌。那《梁父吟》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这是一些改编自典故的民谣,主要讲述一些悲惨的故事。有时候,家里的亲戚去世,祭拜唱这种歌。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的叔叔和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事实上,悲观主义已经在他心中萌生。他本来想靠种地谋生,偶尔在平民和农村野士中说些傻话,符合悲观情绪。但所有悲观的人都容易固执,知道复兴汉朝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却坚持了27年。诸葛亮知道刘禅是无用的,仍然精心协助。诸葛亮知道北伐无用,依然坚守自己的观点,导致蜀汉民贫军乏。蜀汉灭亡的日子可以期待这样的偏执和“忠诚”!
曹操的理想或野心有点膨胀,他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这是士人阶级所不能接受的。但他年轻时就已经知道团结一切对他有益的人,他和袁绍年轻时跑别人家偷媳妇是最好的见证。少年曹操,鬼点子多,爱出坏主意,专门为害人利己取乐。但就是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坏青年,竟然得到了王俊、李赞等名人的称赞。起初,他只想成为一个忠实报国的太守,最后从魏公到魏王,直到“我是周文王”。曹操的理想是实用的,但当他达到所需的水平时,他的理想就会进一步扩大。这样的人,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从他对女人的态度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像他这样的人也很可怕,如果再让他活十年二十年,他肯定会先篡汉。若不油尽灯枯,不甘为周文王?
孙权十五岁时是一方县令,再加上出生名门。他的江湖地位和经济基础可以说是最强的。当他接管江东时,他已经分得东汉朝廷的半壁河山。然而,孙权又是一个没有远志的人,他想当皇帝也是别人鼓励的。事实上,他的才能只能“试守一方县令”。有人说他用人得当,但东吴小朝廷都是他父亲留给他的前朝遗臣。事实上,他自己培养的将领和谋士也很少见。当他成为皇帝时,竟不能追封长兄一个皇帝,可见他的心胸是多么狭隘。后来,他多次封立王子,杀儿取乐,谋杀老臣,疑心病达到极致,让人怀疑他中年后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历史上像孙权这样的人太多了,三分天下有一个,不应该是他。
英雄张飞、关羽、赵云、周瑜、鲁迅、吕蒙、荀子、郭嘉,少年的理想不远,大多只是普通人或上层。但他们都和普通人有一点不同,比如吕蒙因为被嘲笑文盲而努力学习,关羽少年杀了土豪恶霸,死在江湖上。英雄应该有基础,但毕竟是时代造就的英雄。像张飞这样的角色只能算是一个普通人,但毕竟遇到了乱世,遇到了刘备这样雄心勃勃的英雄。最后,这也是历史上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样看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能够先识人,若不能识人,即使有一技之长,也只能落得悲惨的下场。高顺就是这样,庞德也是这样。交一两个亲密的朋友,学习一些看家的技巧,读一些让人思考的书。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你的生活迟早会改变。
三国大人物:理想决定三国英雄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