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蔡京可以算是一个有能力的大臣。他的行政技能和经济改革手段比王安石更有效。《水浒传》中的蔡京,作为一个道德上的奸臣,当然不是一只好鸟。然而,社会救济是非私人利益和小慈善可比的。我们不能“因人废法”
北宋末年,苏州建了一家养老院。南宋淳熙五年,养老院重建,规模宏大,有300多间房屋,1660亩官民捐赠的田地,每年可租700多块米石。院子旁边有三个粮仓,三口井,厨房和果蔬园。
宋代的养老院,类似于现在的福利院,专注于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包括孤儿、流浪儿童、残疾人和基本生活无用的难民和饥民。现代福利院并不新鲜,但1000年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有,很牛逼。
这件事与蔡京有关。
[img]122039[/img]
宋代首次出现的扶贫福利制度是蔡京修订的。《宋史》记载:“崇宁(宋徽宗年号)初,蔡京当国,在养老院和安济院住了三年。”也就是说,老少孤独,病残贫穷,你有福了,公款养你。生病请到安济院(坊)享受免费治疗。官方花钱买的福利墓地——漏泽园(明代改名为“义冢”)等着你。
宋代官方福利的巨大成本主要来自税收,有几个来源:“储蓄资金”,即皇家资金;公田收入;常平仓利息;国有商业机构的收入,如“放弃资金”,即官方货栈的租金收入。宋代有相当发达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红利用于国民福利。到南宋时,一些官员自掏腰包办理福利。
然而,在实施美好的救济福利政策时,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口味。比如养老院配备了厨师、保姆、乳母、勤杂工,待遇奢侈,以至于“穷人乐而富人扰乱”;比如公款挥霍不心痛,有的居养院居然要“给酒肉,祭祀加礼典,日用广,糜费无艺”;另一个例子是,处理公务总是漫不经心,一些居养院混入了“少而壮”,冒领、冒滥和机构内部腐败案件,也发生了。
这给了旧党保守派强烈的“口实”攻击蔡京:“不养健儿,反养乞丐”,“不管活人,只管死户”。与新党右派相比,旧党总体上占据了道德优势,救济福利制度几度放松是不可避免的。
蔡京在历史上是一位有能力的大臣。他的行政技能和经济改革手段比王安石更有效。《水浒传》中的蔡京,作为一个道德奸臣,当然不是一只好鸟。然而,社会救济是非私人利益和小慈善可比的。我们不能“因人废法”。
奸臣蔡京的另一面:曾经主持建宋福利院可以算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