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朝叛臣吴三桂 为什么别无所求,却不得不反抗?

虽然明朝去世了,但朱的后代从未放弃过恢复的努力。明朝的残余部分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权,在帝国仍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幸的是,这个小法院仍然不能改变在巢里战斗的旧问题,整天忙于争夺权力和利润,结果被清军追赶,整天逃跑。@ 被追得走投无路,逃到蛮荒炎热的缅甸,才算挽救了一条命。

永历皇帝似乎只能在缅甸默默地死去,满洲人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但是吴三桂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只有抓杀永历,才能完全证明自己的忠诚。于是,吴三桂写了一本书,要求进入缅甸扫除南明残余。顺治皇帝认为没有必要,南明逃入荒夷,不可能东山再起,就让他一马。但吴三桂反复恳求,提出所谓不灭永远有“三患二难”,最后说顺治皇帝动了心。于是,吴三桂率军踏上了为清廷效命的征程。

在清军的压力下,缅甸人不得不献出永历。四个月后,他不顾别人的反对,没有把永历押在北京,而是在昆明城外的炉排坡上杀了他。

明朝叛臣吴三桂  为什么别无所求,却不得不反抗?

吴三桂不想再叛变了。他在云南的生活很好,他真的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他喜欢云南。四季如春,天蓝得一尘不染,和北方简直是两个世界。吴三桂现在得到的,已经超出了他最奢侈的期望。现在,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人之一,云南几千英里土地上所有的金丝子女都是他所拥有的,在这里,他可以为所欲为。他一辈子还能要求什么?

虽然他很忠诚,但满洲人似乎总是和他保持距离,热情的外表似乎总是隐藏着深深的寒意。这种闪烁的眼睛,像一把沉重而锋利的剑挂在头上,让他总是不安。

毕竟,他是个叛徒!满洲人对吴三桂失去了信任,应该是从吴三桂亲自进入缅甸捕杀永历的那一刻起。

顺治皇帝可以理解吴三桂在命运的压迫下屈辱投靠,也可以用欣赏和蔑视的眼光看着他在全国各地为他努力工作。然而,当吴三桂为了进一步取悦他而再次扑向故主时,福临不寒而栗。吴三桂做得太多了,甚至被忠诚的对象也有点难以接受。咬老主取悦新主人的狗能让人放心吗?一个没有任何道德原则的人,可以为功,也可以为祸。

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吴三桂从缅甸回来,马不停蹄地投入镇压云南当地叛乱时,康熙皇帝即位。

明朝叛臣吴三桂  为什么别无所求,却不得不反抗?

康熙皇帝基本上是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的。与来自白山和黑水的祖先不同,他接受了正式和系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在康熙这一代,爱新觉罗家族才真正了解儒臣所说的天理人欲与世道人心的关系。出于内心的道德信条,他无法理解吴三桂最初的投奔态度;他并不欣赏吴三桂为清朝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王爷的卖主求荣,他更是觉得无法接受。对于这位功高权重的汉人王爷,他心里只有轻蔑、厌恶、深深的怀疑和不安。

亲政不久的康熙皇帝在宫殿的柱子上挂了一张写着“三藩”名字的字条。这是困扰他的首要问题。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他必须用伦理纲常来整合人心。任命叛臣作为帝国的藩篱是不可接受的。在“三藩”中,他最不放心的是吴三桂。这位手持重兵的人是帝国最大的危险因素。为清朝的江山万无一失,必须解决这个人,而要解决这个人,首先必须解除他的兵权。要解除他的兵权,就必须撤藩。康熙认为:“‘三藩’等计划久了,不早除之,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

刚二十岁的康熙说干就干,康熙十二年(1673年),撤藩诏书送到云南。

对吴三桂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打击。云南是他努力工作,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他为满洲人打下了大部分中国,云南的封地也不是太厚的报酬。在这方面,吴三桂和顺治之间有一些默契。但现在,刚刚登基的康熙皇帝不得不剥夺他半生的报酬,这对吴三桂来说太难以接受了。

武权是吴三桂的命根。在这个世界上,像吴三桂这样的叛臣已经失去了道德保障。他的所作所为,让正人君子怨恨已久。而且,他在军政上层生存了这么多年,结交了很多朋友,不可避免地树立了很多敌人。吴三桂的身家生命一旦丧失兵权,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朝里有多少人虎视他!他到处横行,到处迎来春风,还不是兵权在握!朝廷催促撤藩的诏令一个接一个,面对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一步步杀机毕现的行为,他似乎别无选择。吴三桂没想到康熙会这么无情寡义,爱新觉罗家族会这样过河拆桥。“鸟尽,良弓藏。狡兔死了,走狗煮。"似乎是千古通义,历朝历代,概莫能外。然而,吴三桂真的不想再叛变了。叛变不是他的专利。他原本想在满洲人的庇护下安全终生。

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把“三藩”叛乱归咎于吴三桂,但我愿意为他开脱。如果不是康熙皇帝对吴三桂个人品质的深刻反感,也不是因为他的年轻精神和超越祖先的雄心壮志,叛乱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康熙皇帝年纪大了,再等几年,等62岁的吴三桂死后再采取措施,可以用和平手段解决“三藩”问题,对中国历史的震动会小很多。

事实上,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九月撤藩诏后,吴三桂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犹豫。毕竟已经六十多岁了,吴三桂不再有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锐气。明明大势已去,一向头脑清醒的他还在幻想皇帝能收回生命。然而,他们周围的工作人员比他更清醒,他们日夜鼓励他起兵。智囊方光琛的言论一针见血:“王欲不失富家翁吗?在一居笼里,烹饪是由人而来的!”

起兵势不可避免。只是,反叛是他的命运吗?

六十二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吴三桂又一次全身披挂。在训练教场的鼓角齐鸣中,他纵马疾驰,连发三箭都是靶心。虽然已经满头大花,但延陵将军的风采依然英武绝人!

明朝叛臣吴三桂  为什么别无所求,却不得不反抗?

吴三桂带领二十万人再次踏上征程。一路上,风动尘生,杀气袭人。

起步之初,形势对吴三桂相当有利。吴三桂的官兵都是百战之锐,可以征服战争。在吴三桂的指挥下,他们很快赢得了贵阳、长沙、岳州、成都、常德和衡州。无论走到哪里,清军都是无敌的。

吴三桂又喝了长江之水。他亲自到常德指挥,陈重兵在长江南岸,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势头。这时,吴军士气高涨。将军中有人主张立明后裔以吸引人心,有人主张疾行渡江全师北上,有人主张沿江东下,控制江淮以绝南北粮道。但吴三桂拒绝表态。时间一天天过去,吴军一开始还在长江南岸。

吴三桂有自己的计划。他想通过这一举动向朝廷表明,他并不是真的想反叛,他只是想保护自己应得的利益。他认为军队一路毁灭,足以吓倒没有世界的小皇帝。他派人给朝廷奏章,要求停战。与此同时,他转移到西藏的达赖喇嘛向朝廷表示“爱”,并表示“破土罢兵”。

康熙皇帝觉得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没有理由不妥协。

这一举动暴露了吴三桂的短视。这就是他精明的投机者和真正的历史伟人的区别,也是他注定不能成为大器的证明。像他这样的人,在历史脉络的缝隙中可以游刃有余,却缺乏引导历史、创造历史的眼光和知识。武力有时可以决定一切,但它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论点。当他的努力与更多人的利益相反时,他的勇敢、聪明和洞察力成为礁石上的苍白泡沫。

康熙皇帝比吴三桂想象的要坚强得多。吴三桂身上最缺少的东西:原则性。他不同意吴三桂的逻辑。就在吴三桂一动不动的同时,他紧张地动员军队,动员各种力量。当他初步站稳脚跟,调整整个帝国应对危机的态度时,他回答吴三桂:吴应熊和吴世霖,吴三桂留在北京的长子,被处决,其余的在北京的子孙免于死亡,他们作为奴隶进入皇宫。

史书记载,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吃饭,“闻报,惊叫:‘上少年是耶!事决了!"推食而起"。

至此,吴三桂的梦想彻底破灭。他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他的心,他的生活可能会完全悲剧地结束。吴三桂在历史情节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在晚年发现自己一生奋斗的荒谬可笑。天下之大,竟然没有留给他的路。自以为聪明一世,英雄一世,谁料一直走在绝望的边缘。他有着沉重的家庭观念,把很多情感倾注在他爱的孩子和孙子身上。他无法忍受黄昏时期的新打击。”他拒绝在人们面前露面,偷偷地哭了起来,云吃了这群人(鼓励他们的工作人员)。”

退路已经断了,吴军不得不再次发动攻势。但此时,时机已经失去,清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毕竟,形势的力量大于人,吴三桂的军队开始艰难地行走。清军以全国力量反击后,勇敢善战的吴军终于开始尝到失败。战争形势急剧恶化。吴三桂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赌博很快就失去了成功的希望。

康熙十七年(1678年),起兵五年后,67岁的吴三桂在绝境中痛苦死亡。

三年后,叛军的余部被清除。吴三桂的后代被完全杀死,包括婴儿。


明朝叛臣吴三桂  为什么别无所求,却不得不反抗?明朝叛臣吴三桂 为什么别无所求,却不得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