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蜀汉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在曹魏营不成功,后来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蜀汉。他从26岁开始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直到62岁结束军事生涯。他参加了曹魏的11次北伐。可以说,他把一生的精力和才能都献给了蜀汉。那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是什么?
分析列出以下几点:
1、诸葛亮的善良和刘禅的伟大善良使他愿意为蜀汉北伐的伟大事业效力:诸葛亮曾称赞姜伟:“姜伯约忠于时事,思维精准,考验一切。永南和季常不如其他人。凉州上士也是其他人。诸葛亮总理在军事和政治上都致力于培养姜伟。他在军事上得到了真正的传记,在政治上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他在短短一年内被提升为阳侯。他在方年27岁。这样的速度可以说是坐在火箭上升;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信任姜伟,提拔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晋封平襄候、镇西将军、卫将军。最后,他担任了三军的最高指挥官——将军,享受的待遇丝毫不逊色于丞相诸葛亮。姜维只有献身蜀汉,死后,贯彻蜀汉北伐大业,才能对得起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刘禅的浩荡皇恩。
[img]116831[/img]
2、他父亲的忠诚榜样加深了他对成功和事业的渴望。他希望北伐:姜伟的父亲姜毅曾担任天水县的佐官,并在平息当地少数民族的叛乱时英勇死亡。姜尴尬的壮举强烈激励了姜维幼小的心灵,使他决心向父亲学习,为朝廷服务。为了学好本领,他苦读兵书,勤练武功,到了废睡忘食的地步。《三国志》一言以蔽之:“多年攻战,功绩不立”。显然,姜维的11次北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建功立业的心。
3、政敌的排斥使姜伟只能北伐,树立威望,保护自己:蜀汉的多次北伐使国力急剧下降,人民不谈生活,朝廷中许多重要官员厌倦了战争。例如,荆州集团老将张毅提出“国家小民劳,不宜国家军队”,反对北伐,这确实反映了大多数官员的愿望。
此时,姜伟的北伐引起了公众的愤怒。此外,宦官黄浩获得了权力,没有回头箭。此时,姜伟只能通过北伐获得战功,以保护自己,树立个人威望。否则,他将陷入蜀汉可怕的政治泥潭,失去军权,等待死亡。仅仅以“曹魏将军”的名义就足以让他失去名声,姜伟只能以飞蛾扑火的悲壮精神大力推进北伐。
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是什么?只是因为蜀汉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