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与袁绍展开著名的“官渡之战”时,魏国重臣钟友将2000匹战马送给曹军,帮助曹操取得大战胜利。正是这位钟友,在书法史上却是一位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王”的大书法家。他为什么这么牛?他不仅擅长写汉魏时期的正统书法-篆书和隶书,而且是当时新书法-楷书的创始人和创新者。他68岁时写的《贺捷表》是他小楷的经典作品。
219年,魏国将领徐晃等人俘虏了蜀国将领关羽。当钟友得知好消息时,他写下了贺杰的表演。《宣和书谱》评论道:“钟友的《贺杰表》是书的祖先。”清朝的王舒说:“幽雅,或正或偏,具有方外之妙。”作品点画轻盈潇洒,美不胜收,字形趋于方正,但仍有古隶之意,高古朴。
@ 隶书的一些特征仍然保留在结体上。与隶书一样,它的字体多横向伸展,呈扁平方形。这与后来呈正方或长方的唐楷明显不同。钟友常压缩纵向长画,这种横向伸展的扁方形,后来成为小楷特有的体段。比如他写“慢”或者“你”的时候,上下截占两分之一的长度几乎变成了竖画。“行”、“任”、“站”等字在贺捷表中就是这样。对于“人”字头,他采用撇开开张的结构方法,增加“人”字头下的空间,使字头下部尽可能贴上。“企”、“令”、“命”、“险”等字样的“贺捷表”。
[img]115432[/img]
就笔法而言,习惯于写隶书的钟友在写楷书时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了一些独特的隶书笔法,这与后代楷书笔法的特点明显不同。《贺捷表》中“不得胡从”的“不”字横笔,“得”“从”的末笔一抑,都有隶书波挑尾的笔态。“言”“知”字中“口”的左竖写法也不同于后代楷书。它明显向右倾斜,而不是向左倾斜,这是隶书中独特的写法。
@ 钟友的楷书还是初创的,没有后代书法家那么熟练。与唐代繁荣成熟的楷书相比,它更幼稚,具有明显的艺术“准备期”草创特色。如果将贺杰表与王羲之的《黄庭经》相比,前者简单厚实,后者美丽大方,差异非常明显。然而,它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使钟友的楷书简单而有趣。
@ 钟友楷书备尽法度。他吸收并应用了汉隶、史游的草隶、张芝的今草、刘德生的行书等多种笔法;此外,楷书的各种笔法,如折股钗、房屋漏痕、拨灯法、悬针、垂露、收敛锋等,都融为一炉。可以说,他尽了最大努力,对后人的楷书笔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贺捷表中“宣示”的“示”字上横,“简”字上点,实际上是章草用笔;而“势”字则是草书之态;“同”字则形同草隶。“日”“长”二字竖画的笔,落笔就是转锋而下,有飘逸的飞行趋势,后人王羲之、楚遂良等就是效法。
@ 他还注意写作的“疾病”和“涩味”。《贺杰表》中“获”字“狗”旁边的第一个撇子,起笔沉重迟钝,行笔真的很慢,收笔突然翻出来,含着“留”的意思;第二个撇子,行笔流畅锐利。两画涩病不一样,一钝一利,不一样。
@ 钟友和王羲之并称“钟王”,当之无愧。
为什么钟友和书圣并称?钟王 :楷书奠基人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