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说到书法,我们不得不说王羲之;说到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也许我们可以讲几个关于他的故事。这也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生于两晋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王羲之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小时候,他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魏夫人那里学习书法。后来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友。观察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增加对古法的损害,把汉魏朴素的书风变成精致美丽的书风。草书浓纤折中,书势巧形密,行书强劲自然,@ 将汉字书写引入一个注重技术和兴趣的领域。事实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能发现书法之美,还能表达书法之美。后来,几乎没有书法家不复制王羲之的法律帖子,因此有“书圣”的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南朝流行”,留下了各种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主题。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复制墨迹,包括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复制]、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姑姑帖,平安时如何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玉帖,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他的后代。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的《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松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都得家范,而身体则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后来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品尝王羲之之书,王羲之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写十卷,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是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园。确立王羲之书圣地位,有其演变过程。在《论书表》中,南朝宋泰时期的书家于和说:“汉、魏、钟(友)、张(芝)善美,晋末二王称英。当时右军书名盖世,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的则推王献之。献身于父学书,才华横溢,敏于创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了父亲,穷微入圣,与父亲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到处都是尚子敬书”,“国内不仅不知有元常,于逸少也是如此”。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改变了这种情况。他把当时的书学位从“王献之-王羲之-钟友”变成了“钟友-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友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说:“子敬之不少,犹逸之不少。“不动”,或者做“不抓”,不如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评价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朝梁学习王羲之,第二次在唐朝学习。唐太宗极度尊重王羲之,不仅广泛收集王书,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赞词,而评论钟友则“论其完美,或有疑问”,论献之则贬其“书法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都被称为“名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完美”,“心慕手追,这个人,其他地区等等,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宋、元、明、清学书人,都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查、于世南、楚遂良、薛姬、颜真卿、刘公权、五代杨凝、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复、明代董其昌、历代著名书法家皈依王羲之。虽然清代以碑学打破了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并没有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人,通过比较、揣摩,都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虽然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被称为“书圣”,但他并不被视为一尊凝固的雕像,而只被视为中国文化中书法创作的“完美”的象征。事物总是在发展和前进。王羲之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完美”的顶峰。这尊“雕像”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攀登新的书法顶峰。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 中国古代书圣王羲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