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幸福。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被称为“开元盛世”。当然,这一繁荣时期的建立并不是玄宗一个人的功劳,他的几位宰相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宰相中,姚崇深受玄宗的赏识。
[img]94346[/img]
姚公祠
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他曾三次担任宰相,这表明皇帝对他的青睐。玄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可以帮助他建立伟大的事业。但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要玄宗采纳才愿意当宰相,玄宗看了他的十大措施后,以为都是治国的好策略,便欣然接受。此后,姚崇全心全意地协助玄宗,实施新政,唐朝很快从之前的战争中恢复过来。玄宗虽然非常信任姚崇,但后来姚崇的宰相地位却被罢免了,关于这一点要从唐玄宗的就业原则入手。
玄宗认为,作为首相的人,如果他们想长期工作,他们就不能全职工作,这意味着他们独自拥有权力。虽然姚崇在担任首相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没有人能在制衡姚崇方面发挥作用。玄宗深刻吸取了武则天频繁动荡的教训,实施了“全职但不久”的原则,不会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和失控。
虽然玄宗放弃了姚崇的首相,但他仍然非常重视他。当他遇到重要的政治事务时,他仍然会派人询问他的意见。他死后,他将被赠送为扬州大都督,他的死后头衔是文献。应该说,这是对他成就的肯定。
姚崇施政
姚崇是中国唐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和其他三位能臣方玄龄、杜如晦、宋靖一起被称为唐朝的“四大贤相”。他一生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唐朝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协助唐玄宗李隆基时,他提出了著名的“十事要说”,从稳定政局、整顿官员、改革财政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政策,为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一个典故“姚崇执政”,可以显示他的才华。
[img]94347[/img]
姚崇墓园
当时,姚崇拒绝了武则天女王最喜欢的太平公主的晋升,这让她很恼火。因此,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后来,唐玄宗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党羽,登基继位。姚崇此时担任同州刺史的官职。此时,一向与姚崇不和的张说,他想礼貌地说服当时的另一位官员赵昭彦弹劾姚崇,但唐玄宗忽视了他的奏折。
不久之后,唐玄宗带着渭水去打猎。他在打猎间隙秘密召见姚崇,问他是否非常了解打猎。姚崇回答说,他小时候很喜欢打猎。现在他30岁了。他住在泽中,享受看猎鹰和追兔子,不喜欢读书。之后,张静告诉他,他很快就要当大官了,应该多读书。所以他随便读了一点书,直到现在。虽然他不年轻,但他仍然可以打猎。听了之后,玄宗邀请他一起打猎,有时候和他一起宰杀猎物吃饭,有时候和他一起讨论国事。此后,唐玄宗重用姚崇,世界和谐繁荣。
姚崇灭蝗
姚崇,原名元崇,字元之,为避开唐玄宗年号“开元”的忌讳,改名为姚崇。陕州夏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人,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上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姚懿曾担任过都督。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打猎练武。直到他20岁,他才开始努力学习,然后获得了名誉,开始了他辉煌的官场生涯。
[img]94348[/img]
姚崇画像
在姚崇的官场生涯中,他曾两次担任宰相,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特别是当他第二次担任首相时,他提出了一个名字“十件事要说”。他勤奋有为,为唐玄宗创造“开元盛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有一个典故,“姚崇灭蝗”,可以反映他果断坚定的一面。
公元716年,即唐玄宗开元四年,河南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蝗灾,大量蝗虫飞过,啃庄稼。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们烧香祈祷,祈求上帝的祝福。姚崇知道后,立即向玄宗上奏消灭蝗虫,玄宗也同意了。然而,当时汴州刺史认为蝗灾是不可抗拒的,拒绝执行命令。姚崇知道后警告他,如果不采取措施消灭蝗虫,饥荒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姚崇的命令,刺史不得不尽力消灭蝗虫。然而,朝鲜仍有一些大臣无法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以前从未这样做过。现在我不知道这样的措施是否会出现问题。姚崇晓礼貌地澄清了利益,并保证了他以前的官职,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在他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逐渐减少,大规模饥荒没有爆发。
为什么姚崇如此欣赏唐玄宗还罢免了他的宰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