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从节俭到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到节俭是困难的。唐玄宗因节俭到奢侈而失败。登基初年,他看到了当时的奢侈习俗,下令销毁宫中的乘舆服御,玩金银器,把珠玉和锦绣烧在殿前。然而,在他的晚年,他非常渴望奢侈和任人唯亲,这使得唐朝的繁荣永远消失。
司马光评论道:“明皇之初欲为治,能刻苦节俭,晚节仍以奢败。奢侈容易溺人!诗云: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但是不小心!”唐玄宗从头到尾都有深刻的经验教训。它提醒每一个对成就大事感兴趣的人,都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俭的作风。只有这样,他才能用好人,用准人,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让事业蒸蒸日上。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不仅创造了国力强大、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他在就业方面的严重错误,他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从繁荣走向衰落。此后,100多年来,他一直处于藩镇分离的混乱局面。
宰相是朝廷百官之首,掌握国家军政大权,治乱、强弱、兴亡,关键在于宰相是否德才兼备。
唐玄宗登基之初,深知国家治乱系于丞相的道理,不顾权臣反对,在打猎时召见时任同州刺史的姚崇,要用他当宰相。姚崇的官员明敏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瑞宗时期多次担任宰相。他对时弊提出了十条意见,问唐玄宗是否同意,能否做到。如果他不同意,他就不会接受任命。唐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当场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的作品。此后,唐玄宗励精图治,“万事访于元之(即姚崇),元之回应如响,同事只是顺从,所以上专委任之”。
起用姚宋 天下大治
姚崇曾因家庭葬礼请假十多天,这十多天积压了大量文件。同时,担任首相的卢怀慎无法裁决。他害怕向唐玄宗道歉。唐玄宗说:“这不怪你。我把世界上所有的大事都交给了姚崇。你的作用主要是坐在邪恶、优雅、粗俗的地方。”姚崇请假回来,不久就“裁决”了所有文件。
卢怀慎是个清谨节俭的人,他知道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远不如姚崇,把一切都推给姚崇处理,当时大家都叫他“陪食宰相”。
姚崇退位后,推荐广州都督宋靖为宰相。宋靖是一个“风度凝远,人不可预测”的人。在担任总理期间,他说:“一切都是选人,随材授任,让百官各称其职,刑赏无私,敢犯颜直劝。”姚崇和宋靖都是宰相。姚崇善于应变成务,宋靖善于守法守正。虽然他们有不同的志向,但他们都尽最大努力帮助唐玄宗治理国家,使赋役宽平,惩罚清省,人民富裕。
唐玄宗执政前20多年,他始终坚持任人唯贤的方针。姚宋以后,他先后任命张嘉贞、张说、李元红、元乾尧、宇文融、韩休、张九龄为宰相。张嘉贞官事强敏;张说有才华,重文雅;李元红以节俭著称;元乾尧以清谨自守;宇文善治财富;韩休和张九龄敢于直言不讳地做事。
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乐或后苑游猎,小有过错,都会问左右的人:“韩休知道吗?每次话音一落,韩休的劝疏就到了。唐玄宗“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说:韩休为相,陛下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唐玄宗)叹了口气:‘虽然五貌瘦,天下必肥。萧蒿常顺指,既退,又睡不安。韩休经常为之奋斗,既退又睡。我用韩休,为社姬耳,不为身也’。”
不听张九龄的忠言
张九龄来自广东曲江。在任宰相期间,他强烈反对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他对唐玄宗说:“宰相与国家安全有关。陛下与林甫有关,大臣们担心寺庙和社会。“他还认为安禄山应该按照军法处置,不听指挥打败仗,还告诉唐玄宗安禄山“相反,不杀就是后患”。不幸的是,唐玄宗不仅听不进张九龄的意见,还听信了诽谤,免去了张九龄的宰相职务。张九龄被贬后,朝廷之士都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晚年,唐玄宗见天下太平无事,以为再也不用担心了,于是深居宫中,专注于自娱自乐,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给了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弟弟杨国忠。
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固其宠;杜绝言行,掩盖智慧,成其奸;嫉贤嫉能,排抑胜己,保其位;反复出狱,杀贵臣,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
历史上说,李林甫很狡猾。他熟悉太监和宫中妃嫔的家人。他清楚地了解了唐玄宗的一举一动和爱好。每一场比赛都赢得了唐玄宗的旨意。他是个城府深密的人,人莫测其际,“好以甘言吃人,阴中伤,不露辞色”,当时人们已经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唐玄宗看中了朝中大臣,李林甫开始接近他。当这个人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尽一切可能把他赶出朝廷,“虽然狡猾,但他无法逃脱他的操作员”。
唐玄宗任命杨国忠为宰相也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杨国忠“强辨轻躁”。他依靠杨贵妃的得宠,兼任40多名使者、军国机务和“私家”。此外,他还大肆收受贿赂,积累了3000万块丝绸,这相当于一年半国家的平庸。此外,他还打算激怒安禄山,提前爆发“安史之乱”。
唐玄宗错用了哪两个人毁了盛唐?用人也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