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死后,光绪被嫂子、嫂子慈禧选中,要接替刚刚死去的同治,继承清朝的帝统。养心殿东暖阁发生的那一幕,让所有的大臣们记忆犹新:太后的话刚出口,被选中的父亲奕晨就像被雷击一样。当时他瘫倒在地,“遇到痛哭,昏迷在地上,起不来……”(翁同和日记)后来几年发生的故事证明了王子对儿子命运的远见。然而,与强大的命运相比,任何先见之明都是苍白而徒劳的。
[img]89903[/img]
图片来自网络
叶赫那拉是为数不多的有机会出现在历史聚光灯下的女性之一。据说旗人家的女人往往比丈夫更有能力。许多八旗子弟在外面摆了足够的谱,回到家,却要乖乖地受到女人的管辖。这样的女人,侄子要她叫“叔叔”,儿子不叫“妈妈”却叫她“爸爸”。叶赫那拉就是这样。在她丈夫去世之初,她可能不想成为一名“政治家”。她参与政治的动机只是保持爱新觉罗家族的产业,以避免孤儿和寡妇被欺负。但是,权力就像鸦片,一旦粘在手上就撒不开。
对于像兰尔这样的女人来说,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展示自己的技巧,与机锋竞争,与他人竞争,把握情况,让自己永远站在胜利者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规模的政治游戏比小后宫的嫉妒更适合展现她玲珑多窍的心。四十岁的太后,正是盛年,驾驭清帝国这艘航船是得心应手的时候,选择一位年长的王子为君,自己放手交权,当然不是她想要的。除了他的年龄,选择四岁的载甜的一个秘密而关键的原因正是他那个有远见和哭泣的父亲。
以“谦虚老成”著称的姐夫和姐夫,是一种异常合手的工具。他很聪明,素无野心。他将成功地完成交给他的每一项任务,知道如何像她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与权力保持最合适的距离,以迎合这个强烈的权力欲望和怀疑的嫂子。不幸的是,他已经长大了一代,否则他将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我希望遗传的力量能发挥作用,使未来的皇帝能够继承他父亲的性格和知识,并知道如何与她相处,一个不寻常的女人。
[img]89904[/img]
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载甜的性格。她曾经悄悄地向妹妹了解过,直到她进入宫殿。妹妹说,载甜这个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从不调皮。太后之心是极其惬意的。刚刚死去的同治皇帝是清朝最顽皮的皇帝之一。他从小就很淘气,反复无常,反复无常。长大后,他热衷于微型服装旅行、茶馆妓院,最终感染了严重的疾病,死于疾病。从姐姐的描述来看,小载甜至少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在与载甜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慈禧发现她的如意算盘出了问题。载甜绝不适合清朝皇帝。
@ 载甜的身体太差了。进宫后,三天两头生病,要么感冒、头痛,要么呕吐、腹泻,几乎一个月都没有停止。她经常担心孩子活不了多久。就是长大了,这么瘦的骨头,怎么能承受这么重的政府事务呢?
@ 载甜太“安静”了,像个女孩一样安静。也许我妹妹太珍惜了,孩子太胆小了。听到雷声吓得哭,冷汗,成年人必须抱在怀里,各种安慰,才能平静下来。除了雷声,鞭炮和锣鼓也很害怕。即使你看到一只虫子,你也必须哭很长一段时间。慈禧越来越发现载甜并不是她最喜欢的类型。她和载甜的性格对比太大了。
叶赫那拉天生坚强,性格像火,总是精力充沛,总是充满兴趣。就像《宫女谈话记录》中老宫女的记忆一样:“老太后注重精神,整天有这么多重大事件,都必须由老太后的心,每天或……精神饱满,没有一点疲惫的力量。”这个载人天生缺乏天赋,精神不强壮,只喜欢在家里拆除自鸣钟,玩西方玩具。
[img]89905[/img]
图片来自网络
太后男人一样能干,一切都要处理得清爽一丝不苟。“老太后一生精明强干..吃饭一定要端正精致,就像吃饭一样。穿双鞋,袜线一定要对准鞋口,根本处理不了。聪明认真是老太后的气质。"载甜却做事拖泥带水,又没有长久,经常玩着玩着就烦了,扔了很多钟表零件,又去摆弄别的东西。这是太后最看不上的。
太后聪明聪明,善于观察文字和颜色。载甜是木制的,缺乏灵活性。。。俗话说,她和孩子生来就是“克”。她相处的时间越长,感觉就越不舒服。她讨厌载甜时期的艾艾和懦弱的退缩。无论如何,载甜都不像一个有才华的材料。
没办法,这就是大清的命吧!
失望归失望,太后仍然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承载这个亲外羿。同治皇帝是在奶妈怀里长大的,当时她正忙着浓妆艳抹,争风吃醋,没时间照顾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她已经失去了争宠任务,把对同治的愧疚都还给了光绪。后来她回忆说:“皇帝入承大统,本我亲侄。从娘家算,又是我妹妹的儿子,我不爱怜!皇帝进宫的时候才四岁,气体不充实,脐带经常湿不干。我每天亲自擦拭,白天经常躺在床上。看着天气寒冷温暖,我亲自给他加减衣服,节食。
皇帝自由醇王府时胆怯,怕听到大声,尤其是雷声,每次雷雨,我都把他抱在怀里,寸步不离。三五岁以后,我每天亲书方纸,教皇帝读书,口授读《四书》、慈禧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诗经”,恐怕我爱不到……”选择不能改变,她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刚五岁,她就迫不及待地想给小皇帝开蒙,请状元翁同福为师,并制定了极其严格的学规。她经常召见师傅详细询问学业进展情况。
[img]89906[/img]
图片来自网络
光绪十一年,当她发现小皇帝的作文相当可观时,她立即下达了自己的旨意。从那以后,她写了《(皇帝)每天写的诗,谈论对子,并随功本一起呈现》。除了繁重的政府事务,她还把检查和审查皇帝的学习作为日常必修课。
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慈禧太后致力于光绪的培养。每个专制者对继承人的期望都是顺从和有能力的。当你活着的时候,你可以绝对控制它;一百年后,你可以再次挑起梁。慈禧对控制这个软弱的孩子非常有信心,所以她更注重发展他的才能。
光绪的政治兴趣和能力从早期开始就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培养出来。刚满十岁的小皇帝,她经常让小皇帝在工作时陪着他,给他讲解奏折,有时还让他试着折上批答。大臣们发现,在发回的奏折上,出现了一种特别幼稚的字体,类似于孩子们的红色描述。虽然他们假装是成人腔,但一眼就能看出是孩子们拟定的,这无疑是“今天”的写作。十三岁时,她让小皇帝实习政务。听政时,大臣们递上奏折,慈禧总是让皇帝先看一遍,然后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告诉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太后命皇帝的功课加上解释奏折。
事实上,直到十多年后她计划更换皇帝,她才以“恩主”的心态对待皇帝:她亲自把他扶到宝座上。这个座位被帝国所有的男人视为最大的幸运和幸福的象征。几千年来,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甚至家庭的代价。而他,在无知中一夜之间就得到了。又是她,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她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甚至比自己的儿子还要敬业。你知道,她从来没有亲手做过小同治的吃喝拉撒。慈禧常常认为,孩子长大懂事后,没有理由不感激她。
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努力培养光绪当皇帝?隐情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