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刘备失去荆州,世界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眼里,孙权应该张灯结彩,赶紧缝龙袍,忙着称帝。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孙权直到229年才正式登基,然后迁都建业。
[img]89027[/img]
图片来自网络
事实上,这种屈辱是孙权高超的政治战略!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并不成功地塑造了孙权。他没有曹操和刘备那么有个性,也没有历史上真正孙权的英雄精神。感觉很幸运,有些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读完《三国演义》后,人们对这个角色并不太感兴趣,写孙权的文章比其他三国人物要少得多。
说实话,《演义》中的孙权和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父亲“江东虎”孙坚的勇敢和毅力,没有兄弟“小霸王”孙策的勇气,没有一代强奸曹操横扫北方、诗歌覆盖世界的震撼精神,没有乱世英雄刘备艰苦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也许唯一让他显得出众的是“碧眼紫胡子”的另类外貌。事实上,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个历史人物,你会发现孙权是一位具有非凡政治才能的大英雄,作为“24年繁荣昌盛,龙盘虎占江东”的乱世君王!
@ 孙权用人是独一无二的。他继承了父亲和兄弟的基础,缺乏战场磨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学会在斗争中战斗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忠于自己,使江东真正实现了人才济济。他放弃了权力。他真的没有军事天赋。周瑜、吕蒙、鲁迅都有很大的军事指挥官权利,孙权很放心。为什么?精通政治,他知道这些人才对自己非常忠诚。周瑜和孙策相似,相当于他的兄弟。吕蒙和鲁迅是自己提拔的,他们都很感激自己。在这些精英人才的帮助下,孙权可以远离江东,争霸世界。
孙权不是一名军事家。他没有能力领导三军,驰骋领土,但他不能要求他精通一切。如果他不明白,他就不明白。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在战前的表现绝对是最好的国王。赤壁战前,曹操的强兵面临压力。孙权喊道:孤独与老贼不相容。他立即用刀砍掉桌子的一角,以表达他的决心。
[img]8902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江东上下同仇敌共,取得了赤壁之战——这场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典战役的辉煌胜利。那时,孙权还不到30岁。从那以后,曹操进攻得很好。孙权亲自乘船检查曹营的情况。后来,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生,公平快行,足下不死,孤不安”。他太勇敢了,真是个英雄!后来,孙权重用吕蒙夺取荆州,攻杀关羽;重用鲁迅,不畏刘备庞大的蜀军,火烧联营,再夺胜。虽然很多人哀叹关羽的死和刘备的失败,一些三国迷恨孙权,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孙权的一系列行动反复表明他是乱世的英雄!曹操、刘备,一奸一枭,怎么会想到他们一生中最惨重的失败,是孙权——他们的年轻一代(他们和孙坚属于同龄人)赐予的!孙权能屈能伸,有大丈夫的精神。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他向魏称臣。虽然有人说他厚颜无耻,但他确实是一个高超的政治策略。
这就是孙权为了避免将来因夺取荆州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让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修好,誓重婚(订盟修好)”。然而,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孙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都不受曹操的控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后,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屈于曹操。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孙权立即派使奉贡表臣礼。黄初二年,孙权又遣使称臣,并将其送回曹魏降将。
然而,曹丕对这种名无虚实的藩属关系并不满意,于是他向孙权征求质子,要求孙权以送儿子做人质的方式表达对魏国的忠诚。孙权既不想把儿子送人质,也不想陷入西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只好用“拖”字诀。黄初三年,曹丕终于受不了孙权和稀泥的做法,于是派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此时,吴将陆逊已经打破了刘备,赢得了夷陵之战,解除了西线的威胁。于是孙权立即拔刀相对,魏武臣属关系破裂。孙权也登上了王位,正式建立了吴国。执政期间,他派人航行,加强与台湾的联系,设立农民官员,实施农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发展,再次展示了优秀的治理人才,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对于任何历史人物,都要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怀疑,杀戮无度,与早年完全不同。从那以后,东吴政局的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的来说,孙权仍然是一代英雄,是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战略家。
[img]89029[/img]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拉吕蒙在行阵,是其明也;被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见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赵咨被怀疑吹捧,《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论非常中肯。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
因此,他可以善待江表,成为一个全职的职业。宋代作家辛弃疾钦佩孙权。让他的好话结束这篇文章。望着中国,看着北固楼的风景。永恒的兴衰有多少?长江滚滚而来。年轻的口袋,坐在东南战争中。谁是世界英雄的对手?曹刘。生孩子就像孙仲谋一样。
解密:孙权为什么要屈辱曹魏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