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诸葛亮派人与东吴重新讨论;加强兵马训练。直到公元225年,他才带领50万名甲兵前往平叛。
[img]85122[/img]
一
公元223年,益州名门大族雍凯[kǎi]在东吴的煽动下,刘备夷陵大败,白帝城病逝,国力衰弱,政局动荡,还骗取了南中彝[yí]孟获支持民族、土著人和汉人,让孟去游说各部族酋长[qiú】长。煽动人们的不满。因此,南中民众大多被诱惑加入叛军。
二、
当时蜀汉政权无法出兵平叛。诸葛亮派人与东吴重新协商;奖励生产,训练兵马。直到公元225年3月,他才带领50万甲兵前往平叛。大军以西路孔明,中路李康[huī】,马忠三路东路进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在此期间,雍凯在内讧中被杀。到目前为止,四个县的叛乱已经平息。然而,南中酋长孟获却聚集了失败的士兵,继续反抗蜀军。
三
得知四郡已平,蛮王孟获分三路各领兵5万来斗蜀兵,于是就有了一个流行的七擒孟获故事。在此期间,赵云和魏延大败孟获的故事最为精彩,他们双剑合璧,以退为进,杀死孟获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最终将其抓获。事实上,七擒孟获是刘备夷陵之战的大败,白帝城死后蜀国的平叛之战,是诸葛亮治理时期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为了彻底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采取了“攻城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战术。
[img]85123[/img]
四
@ 孟获终于发自内心地钦佩诸葛亮。为了让所有部落都回到蜀国,他邀请了所有部落的领导人和他们一起回到蜀国。孟获泪流满面地说:“我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这场战斗。首相对我们很仁慈,我没有脸回去。”
从那以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南方都没有人敢再次叛乱。
五
孟获在《三国志·孔明传》中只记载了12个字,即“三年春,亮率众南征,秋悉平”。如果有“七擒七纵”的历史事实,《三国志》不应该被遗漏。那么可以推断蜀汉的档案里根本没有这场战斗。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民间赞美孔明的军事才能和治国之道的溢美之词,甚至是大汉思想的影响。
六
然而,在《汉晋春秋》中,孟获不仅被提及,还被称为“七擒七纵”,甚至被称为“七请孟获”。诸葛亮根据当地民俗杀了99头牛,招待孟获将领,与孟获交朋友[shà]血为盟,互敬血酒,誓言“两心合一,两军互助”。后人曾在孟获统治区的悬崖上刻下“龙湖雄关”四个大字,塑造孟获巨像作为永久纪念。
[img]85124[/img]
七
红军长征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元帅借鉴了孔明治理南中的历史经验,与彝族领袖小叶丹结盟,这也是古今历史上第二次彝汉结盟。
八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还是传说中的“七请孟获”,我们都能体会到孔明的良苦用心——因为孟获倔强、热情、直率,但阴险、手辣、报复心强——汉族说“不打不认识”,在孟获这里没用。他只相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七擒孟获”很好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政治远见,为后人处理民族矛盾和问题留下了典型的例子。
孟获巧退孔明50万大军 最后被赵云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