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昏君并不一定都是昏庸之辈。毕竟,乐不思蜀的阿斗和“为什么不吃肉末”的晋惠帝是少数;即使是南朝东昏侯整天和妃子玩买卖游戏,整天只知道如何做木匠的明西宗,也就是说,他的思想没有放在重大事件上。就智商而言,恐怕他可能不是很差。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太聪明了,结果变成了昏君,比上面提到的诸公更出名。这个人是杨迪皇帝杨光。
[img]80545[/img]
杨光之聪明多才,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明君的行列中都不会逊色。他自己也认为,即使和士大夫相比,他也应该是皇帝。虽然话有点夸张,但这个公才确实有,还在当王子的时候,就跟士大夫诗赋唱和。从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有些有趣,至少不像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那么俗气。隋书上说他“好学,善属文,深沉严肃,朝野属望”,应该说是有道理的。杨广文才华横溢,武功也有点高。隋平南陈是行军元帅,但北突厥。他仍然是一名出征的教练。他没有功劳和努力工作,至少他没有给士兵们添麻烦。即使是痛贬他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认他“爱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独有声绩”。然而,创造就是这样弄人,被聪明误导的人,十有八九是聪明人,杨迪皇帝杨光就是典型的。
如果不聪明多才,恐怕杨光不会有那么多大动作。后来,唐朝占了这么多年的便宜。独享制度利益的制度创造,主要是因为这位被后人骂为“杨”的皇帝,尤其是以科举制度而闻名。正是这一制度使中国的帝国制度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发达的官僚结构,被后世史学家许卓云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原色之一。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惊叹于中国的原始帝国制度如何伴随着现代官僚制度。当然,动员数百万农民工修东洛阳,挖掘大运河,兴百万军队多次征服辽东,也是他的大手笔。只是这么大的手笔,终于让他失去了江山社乡。
[img]80546[/img]
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像他一样,做了那么多遗惠后人的大动作,却因此而死名裂。科举制不仅让后来的皇帝把世界上所有的英雄都纳入了网络,而且大运河也让后来的王朝享受到了水运的好处,但他只得到了永恒的诅咒。不用说,当时这些大手笔的施展对社会生活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虽然中国商业发达,但从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发展商业社会,国家没有相应的制度和税收战略;中国不完全是内陆国家,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限制,海洋经济无法进入国家战略的视野。@ 历代王朝只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经不起国家的大举措。东都和大运河的建设,数百万人耽误了农时,消耗了储备,更不用说了?
本质上,农业民族不应该扩大。对外战争的最高限度是防卫。以秦始皇这样的雄才大略,威胁六国之势,击走匈奴后还得修长城,可见进攻态势不可取。百万兵上阵远征,百万人一路馈粮,幸好战胜了,还难以预后,更别说战败了!归根结底,中国不是一个商业国家,可以很容易地集中资源,但也需要依靠武力来保持商业道路的畅通;中国不是一个海洋国家,忽视了海洋运输的好处,也想不到出海寻求更多的资源。在自己有限的框架内,只能量身定做,量入为出,否则会有很大的麻烦。
[img]80547[/img]
当然,在史家眼里,这位亡国之君和他的同类一样,有雪崩式的道德败坏经历,虚伪、无耻、挥霍、任命奸夫等等。野史小说把杨光说得像个恶魔:杀父杀兄,淫母奸嫂,杀人取乐,甚至近乎色情地描述他坐羊车在众多宫姬住处之间游荡。为了得到他的幸运,宫姬们竞相把羊爱吃的食物堆在门口。虽然后者有点像后现代先锋小说一样荒谬,但事实上,两者都暗示隋朝二世死亡的原因在于隋朝杨帝的品质和道德败坏。事实上,隋朝杨帝的奢侈并没有耗尽国家的储备,而是让隋朝从仓储粮食到饥饿的转变,这正是他的动机看起来并不坏。
“治国若烹小鲜”这句格言,言下之意是不能乱折腾,不能大折腾,不能老翻锅。自从2000多年前我说了这句话,我相信历代稍微明智一点的君主都被铭记在心。至少现在,我们没有资格忘记这句话。
杨迪皇帝因遗惠后代的[大手笔]而落下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