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和华阳洞位于马鞍山含山县城北7公里处,面积约20公里。它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而闻名于国内外。《游褒禅山记》被列入中学生必读范文。褒禅山一直是佛教的聚集地。在古老的土地上,褒禅山和华阳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img]71391[/img]
当年王安石非常后悔
在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写的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中,褒禅山华阳洞闻名于世。华阳洞口有一条刻有全文的碑廊。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公元1054年7月,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判处三年期满回家探亲。当时,王安石和他的两个朋友和两个兄弟一起去了这座山,但他们的五个人在探洞的时候并没有走完全程就出洞了。@ 之后,王安石非常后悔,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禅山之旅》全文只有500多字,短小精悍,布局曲折多变,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这篇文章是一本游记,但它侧重于旅行后的感受。启示治学要严谨,做事要勇于创新,遇事要不屈不挠。正是这本游记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多年来,这篇文章一直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这篇文章也被列入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学生必读范文。
为什么不继续下去呢?
《游褒禅山记》家喻户晓,但人们很少知道王安石到华阳洞,为什么不继续下去。据含山旅游部门介绍,华阳洞最著名的是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在洞中可以观赏到中国文房四宝,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进入洞穴时,有一个突然开朗的大厅,叫做“回步厅”,也就是说,王安石和他的五个人用火把从后洞走到这里,其中一个说:“没有火。因此,他们不得不一起出洞。出洞后,王安石感到非常遗憾,同年7月以回忆的形式写下了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这里还有“荆公回步”四个字,是后人在公元1200年带着对王安石的崇敬,沿着王安石走过的路重游到这里写下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img]71392[/img]
当记者及其代表团来到“荆公回步”大厅时,他们感受到了首相王安石不能再离开的真正原因。它不仅害怕火炬被摧毁,而且在“荆公回步”洞口有一块大石头挡住了道路。到目前为止,如果人们不弯腰,他们就不能进去。洞口离地面只有60厘米高,宽度约1米。即使孩子进去,也要猫着腰才能进去。如果成年人进入这么小的洞口,他们必须抓住石头,把身体侧向地面。我想王安石当时不会低着头侧着身进入这个洞。
“华阳洞”三字是王安石的手迹
华阳洞口有一座叫“怀贤桥”的小石桥,意思是怀念立志改革的王安石。洞口右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华阳洞”三个大字。据汉山旅游局介绍,这是王安石的手迹,是从王安石的家乡江西临川“王安石纪念馆”打印出来的。字体是一本行书,刚健壮丽。洞口上方生长着天然的青檀树,树在悬崖石墙上,“石包树,树抱石”,是褒禅山的奇景之一。这种檀香树,其树皮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料,目前全国只有三处野生天然檀香林,褒禅山就是其中之一。
据含山旅游局介绍,褒禅山与华阳洞相连,现已成为马鞍山著名的旅游景点。
唐朝贞观时期最早建立了褒禅寺。
据含山文物局介绍,含山褒禅山中的褒禅寺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其创始人是唐代高僧惠褒禅师。他和唐玄宗的国师惠忠是昆季。惠褒云游到这里,看到山势幽深,风景宜人,就像灵山仙境,于是他在这里建了一座庐寺。
[img]71393[/img]
此后,宋代高僧中会和尚又扩建了寺庙,到南宋庆元时期,褒禅寺香火渐盛。明朝永乐时期,褒禅寺院千余人,住僧近千人,达到鼎盛时期。原褒禅寺不远处有一座褒山塔和一座山腰塔。这座塔有七层砖石结构,高约20米。这座塔建于宋元丰三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恶棍们用炸药炸毁了它。在文物普查中,县文物部门收集了附近农民从大塔地宫挖出的三尊铜菩萨雕像和两个银果盒,其中一个盒子里有七个五色舍利子。
褒禅山是几座山的总称。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北有云峰、碗儿岭等。这些山像月亮一样环绕着一座馒头状的山,这就是褒禅山。王安石在《参观褒禅山》开头写道:“褒禅山也叫华山,唐浮图慧始于其址,而卒葬则称之为褒禅”。这就是褒禅山名的由来。
为什么王安石游褒禅山半途而废?还是因为巨石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