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在书中笔墨不多,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孝子的形象。
作家对这个角色的评价是客观的。一方面,伯邑考是一个忠于孝道的厚重角色,但另一方面,伯邑考的性格表现出一些强烈的情感色彩。
[img]57068[/img]
图片来自网络
本来按照父亲姬昌的计算,他已经被囚禁七年了,应该平安归来。为此,他还特意告诉儿子出行前不要轻举妄动,只能顺天待时。但伯邑考到七年期满,没见父亲回来,忧心忡忡,决定“自往朝歌,代父赎罪”。散宜生表示反对,主公说“七年之厄已满,灾后难足,自然归国”。但伯邑考坚持要去,因为父亲被囚禁,举目无亲,“为人子,于心何忍?”
伯邑考前往朝歌,完全是出于孝子情感的冲动,而不是理性的衡量。
众所周知,伯邑考不仅没有完成“代父赎罪”的初衷,反而被杀,而且差点把父亲姬昌拖进危险之中。
显然,这种孝顺的选择是欠考虑的。
[img]57069[/img]
图片来自网络
伯邑考在小说中不是一个简单的儿子角色,而是一个国家治理者的形象。他不应该使用机械的“孝道”标准,而应该使用“正义”的规模。
伯邑考无意中抛弃了正是国家正义。他携带了三件国宝,准备赢得周王的青睐,让他的父亲回来。亚看了看,叹了口气:“虽然这个宝藏很棒,但今天的儿子失去了道德,并对游戏做出了贡献。这是为了帮助杰作为虐待,混淆圣聪,加上朝廷的混乱。”
事实上,即使这些宝物真的能赎回姬昌,满足伯邑考的孝心,也助长了昏君的淫荡之风。
很难说伯邑考试是好事还是坏事。
伯邑考的情感弱点再次暴露在妲己的诱惑面前,导致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死也给姬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消除纣王的疑虑,父亲不得不吃爱子之肉。
[img]57070[/img]
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如此,姬昌的危险也没有消除。在必要的情况下,大臣散宜生计划贿赂费仲和尤浑两贼,以欺骗纣王,使主人平安归国。
不可否认,伯邑考的仁孝之心真的很感人。但在西歧与朝歌的善恶冲突中,这只是小孝,不是至孝。
伯邑考仁孝之心差点杀死他的父亲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