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直非常重视死后的墓葬。人们的家庭和皇室贵族都是如此。可以合理地说,即使皇帝的坟墓不辉煌,它也非常精致。然而,汉少帝去世后,他被随意埋葬在宦官的坟墓里。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代皇帝的葬礼如此不美丽?可以说有很多疑问。
[img]56613[/img]
图片来自网络
登上帝位
汉少帝刘辩,汉灵帝刘红之子,母亲是南阳郡宛县的宫女何氏。刘辩出生后,何氏母凭子贵,被封为贵人。在刘辩出生之前,灵帝的王子们早逝。刘辩出生后,灵帝没有把他养在皇宫里,而是养在道人史子的家里。传闻史道人通晓道术,何氏想用他的道术保护刘辩。而且,为了好好养活,不敢叫他的本名刘辩,叫他“史侯”。灵帝不太喜欢这个王子,觉得他没有受过严格的宫廷礼仪教育,礼仪和气质远不如王美人生的王子刘协。
因此,当群臣邀请灵帝立皇太子时,灵帝以刘辩为轻浮,没有皇帝的威仪,不适合当皇帝为由,想立刘协为王子。但由于何皇后在宫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再加上此时何皇后的兄弟何进在朝中高权重,@ 立太子的事一直悬而未决。直到灵帝去世,王子的位置还没有定论。随着何氏一族势力的逐渐强大,朝中立刘辩为王子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刘辩终于在叔叔何进的大力支持下成为了皇帝。而刘协,则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皇帝职业生涯的短暂
刘辩即位后,东汉皇室内部暗流涌动。何进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朝廷比汉灵帝更黑暗。通过先帝认为刘辩不适合当皇帝的言论,许多宦官和大臣想要建立渤海王刘协。当然,何进不能容忍这些人动摇他的地位,所以他们都被杀了。主犯被杀后,何进立即将屠刀伸向其他宦官,准备制造一场屠杀所有宦官的血腥事件,消灭宦官势力。
[img]56614[/img]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何进还没来得及开始,风就漏了出来。宦官张让、段圭等人先下手为强,趁何进宫时秘密暗杀。何进的下属袁绍等人见何进被杀,率军闯宫报仇,见宦官就杀,共杀了2000多名宦官。张让等人见势不妙,于是劫持刘辩、刘协逃离皇宫。不久,张让、段圭被卢植追兵杀害,其他宦官没有领导人,也纷纷投河自杀。逃亡期间,刘辩风露宿,缺衣少食,尝尽了人间疾苦。但是他的厄运不止于此,他此时遇见了董卓。
虽然董卓是一个性格粗暴的武夫,但他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强烈的投机意识。董卓是何进请来杀宦官的帮手,途中听说宫中有变,刘辩被劫,立即前去迎驾,以此为今后立足朝廷的政治资本。然而,在这样一个流离失所的环境中,刘辩因为不知道董卓的意图,看到大军不禁心生恐惧,吓得泪流满面。在董卓面前,没有君主的威仪,说话时磕磕绊绊,语无伦次。但刘协,神色从容,思维细致,一举一动颇有帝王之风。于是,董卓动了废除刘辩而立刘协的念头。回宫后,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刘辩改元昭宁,大赦天下。但这一举动并没有动摇董卓叛乱的决心。董卓成功收编了何进的部队,然后将其与原西凉兵合二为一,使自身实力大增。尤其是将吕布将军收入账后,更加骄傲,内心变得更加傲慢。在刘辩改元后的第三天,董卓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新的行动。首先,他主持了大臣大会,明确表示刘辩年轻,能力不足,真的很难胜任一国之君。然后强迫何太后下诏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皇帝。
不寻常埋葬的起源
董卓之废除这一举动的原因非常明确。@ 连他的生父都认为他“天姿轻浮,威仪不严”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无威仪无能为力,刘辩在战争中给董卓留下的印象证实了这一点。@ 当时刘协才九岁,比刘辩小,董卓认为刘协更容易控制。
[img]56615[/img]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由于董卓初入宫廷,基础不深,群臣不服,通过废立皇帝,足以提升自己的威望,震动朝野,心生恐惧。刘辩被废后,董卓也因未经授权废立君主,祸国乱政,再加上他的肆意行为,引发世界豪杰起兵讨伐。董卓对这样的阵势感到恐慌,因为担心群雄会以迎废帝刘辩复位的名义讨伐自己,所以董卓决定杀死刘辩,以绝后患。于是董卓派人给刘辩献毒酒,逼他喝。刘辩自知难逃此劫,含泪与妻子家人告别。曾经名义上是东汉帝国最高首脑的废帝,就这样潦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年仅十五岁。
刘辩死后,他的葬制也是个大问题。新帝刘协年轻,难免要看董卓的脸色。更何况刘协和刘辩也有一些历史节日。据说,当王美人怀上刘协时,何皇后曾强迫王美人堕胎,以保护儿子刘辩的地位不受威胁。王美人害怕皇后,于是服用了堕胎药。但由于胎气异常稳定,对胎儿没有威胁。后来,王美人顺利生下刘协,何皇后气急败坏地将其毒杀,导致刘协从小无母。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刘协无能为力,无意为刘辩厚埋。于是,刘协下诏将刘辩埋在已故宦官赵忠生前为自己修建的墓穴里。赵忠是汉灵帝时期著名的“十常侍”之一。后来,赵忠在宫变中被袁绍杀死,丢弃了尸体。他的坟墓变成了一座空墓,这座空墓成了刘辩的最后归宿。将刘辩埋在赵忠墓中,可以看作是刘协对这位兄弟的报复。曾经的皇帝只能埋在宦官之墓里,刘辩自己肯定做梦也不会想到。
东汉少帝刘辩:唯一一位死后被埋在太监墓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