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授予皇后称号,但他仍然谦虚平易,从不骄傲。内部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外部坚决派兵镇压西羌之乱,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邓绥德才兼备,文化修养颇高。她不好玩,喜欢文字,所以喜欢纸墨。《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是时候,方国贡献,竞争珍贵的东西。自邓后即位以来,已被禁止,但年时只供“纸墨”使用。邓绥是个才女,喜欢吟诗作赋,舞文墨(犹其爱书法)。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个喜欢节约、不奢华的人,非常需要一种比丝绸纸更省钱、质地更好的纸。当时,在宫廷多年、四十多岁的宦官蔡伦,投身于自己的兼职工作,努力探索和改进造纸技术。
[img]56292[/img]
图片来自网络
蔡伦(61-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鄱阳)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从小就和父母一起种地。东汉永平18年(公元75年),少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为宦官。入宫后勤奋好学,读书识字,成绩优异,先后担任宫内小黄门、中常侍,并担任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手工厂。
早在西汉初期,纸张的雏形麻纸就出现了,但在200年,纸张并没有得到推广,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产品粗糙简单,基本写不出来,产量少,不易推广。蔡伦继往开来,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进行了大量的改造。经过反复实践,蔡伦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制作了更好的皮纸。邓绥非常欣赏蔡伦改革造纸术,并下令进一步开发和推广。邓后执政蔡伦又得重用,他不仅是中常侍,而且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封地在今陕西洋县。邓太后把蔡伦开发的纸命名为“蔡侯纸”。
[img]56293[/img]
图片来自网络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鉴于内廷藏经传抄多错,邓太后在东观校订了招儒者刘珍、五经博士等人,使蔡伦监督此事。东观是洛阳宫收藏书籍的地方,蔡伦领导这些学者校订是为了向全国提供经典书籍的标准文本。经典书籍的校订是朝廷提供指定经典纸质书籍的开始,因为副本应该在完成后发布给当地政府,从而形成了儒家经典的大规模纸质复制高潮,使纸质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从此,纸张大规模走向社会。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东汉的造纸术已经传播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亚洲和欧洲,并为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学家范文兰先生曾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蔡侯造纸与邓后有关。后人反复研究历史资料表明,当蔡伦未能成功探索造纸时,邓皇后被命令严格要求造纸质量,并全力支持人、财、物,使造纸成功发展。
[img]56294[/img]
图片来自网络
蔡伦本人聪明好学,善于发明,但他毕竟是太监。太监是皇帝的奴隶,必须服从主人的派遣。没有邓绥的全力支持,造纸的发明是很难实现的。韩愈在《马说》中总结道:“世界上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故事:“东汉有邓绥,才有蔡侯纸”。
造纸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促进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是无与伦比的。造纸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当人们享受各种各样的纸张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时,请不要忘记造纸的成就:东汉南阳新野人、女政治家邓绥。
为什么没有邓绥皇后的支持,今天就没有造纸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