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流浪者身上衣。临行密缝,恐怕迟到。”这是唐诗中最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家喻户晓。这首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我们过于习惯于说“慈母严父”,我们自然认为“慈母”就是“慈母”。
其实“慈母”的“慈”与“慈祥”无关,“慈母”原本是一段悲伤的往事。
“慈母”最早出现在仪式上。不仅如此,《仪式》还对成为“慈母”的条件作出了许多令人震惊的限制:“慈母,为什么?据说妾没有儿子,妾没有母亲,父亲命令妾说:女人以为儿子。生命之子说:女人以为母亲。”可以看出,不是任何女人都能成为“慈母”,也不是任何儿子都能有“慈母”。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慈母”,以下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你必须有妾的身份;必须没有或不能生育(至少没有男孩);更重要的是,丈夫必须有另一个妾,而这个妾只是死了,只是留下了一个男孩。当这些条件满足时,丈夫也需要给出明确的指示:“宝贝,你把死去的母亲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在读《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突兀了。
@ “慈母”与“生母”的死亡有关,但与“善良”无关。“慈母”一直是一段悲伤的过去。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施,今天的“慈母”已经失去了土壤。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严格定义仪式的“慈母”的含义正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有一句话“曾参是杀人犯,诽谤三和慈母惊讶”。显然,这里的“慈母”不是仪式中的“慈母”。
[慈母]生母不是养母: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