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记载长白山。
《后汉书·东夷传》载道:“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炔迁居勾丽,自单大岭以东,沃郁兰属乐浪。”单大岭就是长白山。这里的“单”字类似于满语中的珊延。珊延,也就是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也就是白山。
《魏书·不吉传》载道:“不吉国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在山上污染,行道山者以物盛去。”
《北史·列传·勿吉》的文章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满族先世崇拜长白山神秘面纱的最早文字记录。在这段话中,漠河国南部有一座大山,指的是长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中(如魏书、齐书等),也经常有“纵太山”、被称为“纵白山”的出现。后来在《唐书·东夷列传》中可以看到相关记载:“漠河居谨慎,栗末最南抵太白山,又称迁徙太山,与高丽接。由此可见,当时长白山的名称极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迁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不等。
苏末漠河建立的渤海国早期领土大多位于长白山,其“旧国”是吉林敦化。满族说部《红罗女》流传了几千年,是渤海文化遗产。傅英仁的传说中说,长白山“位于渤海国中部,她是一座圣山。在太白顶上,有一个真人,他是满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圣母。”
[img]77661[/img]
契丹族和女真定鼎中原。辽金王朝成立后,东北第一座高山出现了统一的名字——长白山。《契丹国志》记载:“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里...动物都是白色的。”后来在《金史》中记载:“女真有长白山。”
女真承漠河建立了金朝,以长白山为发祥地,祭祀它,以保佑国运昌隆,帝佐永延,尊其为“东岳长白山”。
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十二年(1172)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命翰林院修编党怀英修编《封长白山为灵应王》:“自两仪分析,山神秀各分野。国将兴人,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祭事。故肇基王迹,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只有白,载我金德,仰至其高,其实只有我的旧邦镇..列圣蕃衍炽昌,至于太祖,神武征应,无敌于天下,作为神主。
,总结金兴以来阿骨打的武功,认定长白山为“兴王之地”、“礼合尊重、议封爵、建庙宇”。文中称长白山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望它的高度”等最高赞词来形容,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敬和尊敬。因此,大定十五年(1175年),皇帝在长白山北部建立了灵应王神庙,命令大臣们带着节备礼和这本书去祭奠。
[img]77662[/img]
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封长白山为“开天红帝” 。山神由王及帝,成为诸岳中最高的品秩,从此每年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选日致祭,并有祭文。
1999年8月19日,长白山天池北钓鳌台出土了一块女真文字碑,距天池约40米。这座古老的纪念碑最初被认定为金代祭祀长白山神所刻记的,文字是女真文字“长白山神”。2008年5月,在长白山西坡发现的“荒地顶子”祭坛遗址,经相关专家研究,为女真及其祖先祭祀长白山的萨满祭祀遗址。
元明时期,女真各部门卫生中心众多,暂停了对长白山国家的崇拜。然而,女真人仍然保持着对长白山的崇拜。朝鲜《新东国舆论胜利》编于1530年,其中记忆中的女真人“把长白山奉为神山”。
在清代,满洲人对长白山的崇拜更是登封造极,并进一步将族源与长白山联系起来。崇德元年(1636)修编的《太祖武帝实录》首次记载了佛库伦吞下神鸟遗留的朱果而生的布库里雍顺神话,向人们展示了皇权天授的神圣性。此外,长白山区被建立在柳条边,作为皇家圣地被禁止。除皇家外,严禁任何人进山伐木、狩猎或采参,以免惊动神灵,破坏龙脉。
康熙十六年(1677年),大臣们觉得罗武沉闷,奉命拜访长白山,逆松花江而上,追溯满洲故乡三音沉闷(满语”sain
neyen“音译,也就是说,今天吉林省抚松县的长江,是松花江的上源,是明末建州女真长白山三部的内阴部),艰难险阻地来到天池。回北京演奏时,请获准封长白山之神。第二年,康熙皇帝“圣旨长白山神,祭祀五岳”,然后写了一篇文章“泰山龙,长白山”,将长白山的地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长白山崇拜的表达形式与满洲民族一起跳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进入了历代中国皇帝的禅宗仪式序列。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清圣祖东巡吉林,率太子、诸王、群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长白山,行三跪九磕头礼,系祖宗龙兴之地”
。
[img]77663[/img]
康熙、乾隆、嘉庆几位有成就的皇帝亲自来到东北祭祖的发祥地长白山。清朝康熙皇帝“封长白山之神如五岳”,“应高于五岳,与五岳同祭”,于公元1682年东巡吉林松花江,崇拜长白山。雍正11年(1733年),按照吉林市西南温德亨山(小白山)建望祭殿,殿内神案立满汉双文“长白山之神”位,山麓建祭器楼,山下建鹿限供牺牲,朔望由吉林将军、副都轮流献祭。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亲访小白山,在望祭殿祭祀长白山,并下令封禁长白山,保护发祥圣山。
后来诸帝没有到吉林,但也由吉林将军代为“岁时致祭,崇报特隆”。乾隆皇帝在年东巡逻吉林小白山。虽然他们没有登上长白山天池,向祖先的诞生地致敬,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到达了周边地区(吉林省大型船厂、开原县威山堡等地)。而且还写了很多咏赞和长白山的诗。康熙有《望祭长白山》的诗和《祭千长白文》(两篇),乾隆有五篇《祭长白山文》,嘉庆有两篇《长白山告祭文》,都写得生动惊艳。
康熙的《祭告长白山文》说:“只有神杰对东,维协扶景运。疏江汇海,推荐瑞凝祥。万年来,溥蕃滋养着普通人。“我唯国受命凝秀,山川百神不协瑞。追溯兴亡之迹,推义运之祥,特别是宜肇与明,生加显号。盖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颂,其来旧。只有神秀结东城,泽均厚载,疏发三江之脉,广延千里之地,极敷云泄雨之奇,宏济物利民之用,神山异迹莫有与京。乾隆写的祭告文章:“奥我清初,肇长白山。扶虞所锤,不显不灵。潭月门周八十里。鸭绿,混合,爱沱三水。皇帝用女天妹,朱电磁波吞咽。圣子,帝用锡姓叫觉罗,徽其叫爱新。是坚是除,土匪安匪康,是叶赫、辉发、界藩……”
[img]77664[/img]
直到清末,安图县刘建封还向朝廷折奏,请说:“长白山是我朝的发祥地,天生圣人,万斯年地区被砍平。”因此,他建议上山重建寺庙,为长白山之神付出代价。经朝迁批准,知县组织人马四次登山考察,拍下长白山名胜之地40余张照片,编成《长白山灵迹全片》,在朝廷演奏。如今,长白山已成为旅游休闲胜地,游客云集在这里,流连忘返。
长白山的历史记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