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两大王府对朝政影响最大,一是醇亲王府,二是恭亲王府。其中,醇亲王是咸丰皇帝的七弟,恭亲王奕䜣则是六弟。平心而论,醇亲王奕霆为人本分,谨慎谨慎,才能远不如恭亲王奕欣。然而,奕奕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懂得谦虚自抑,不像奕欣那样张扬,所以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尤其是儿子载甜被立为皇帝后,奕奕立即退居王府,不再问政。为了表达自己的谦虚,奕晨故意将王府的大厅命名为“退省斋”、“九思堂”、“恩波亭”等,以示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img]43472[/img]
所谓“退省”,大意是“闲可养心,退思补过”。这句话也刻在书房常用的象牙镇纸上,表明他从不干涉政治。
“九思堂”来自《论语》:“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尊,疑思问,怨思难,见思义。”归根结底,不脱“忠”二字。
奕晨还亲自为醇王府写了家训,警告后人,说: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
如果你问这个原因是什么?儿孙钱多胆也大,天大事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一些财业知自保,节俭也过去了。
作为清末最尊贵的王府,奕霆的家训是否假装是姿态?不完全如此。
原户部官员何刚德曾在《春明梦录》中这样描述:“醇王老宅,即德宗诞生的地方,例名为潜宅。醇王死,改为醇贤王庙,犹世宗潜居,今改为雍和宫。余时派往查估工程,见其房屋两廊自晒煤丸,铺满地面,节俭绝不可及。后来,亲贵非常豪华,几年后就被打败了。可见祖宗世业,守之难而失之易也。“堂堂一个醇亲王府,竟然节俭到要“自晒煤丸”的地步,这也说明了奕霆做事的谨慎。但话又说回来,奕奕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正如荣禄所说:“皇帝(光绪)性暴,内心忠诚;太后心狠手辣,令人惊讶。”
[img]43473[/img]
在易晨看来,慈禧太后的性格和手段是普通人无法窥见的。一旦她怀疑自己,结果不仅会危及王府,还会威胁到光绪的安全。
因此,对于慈禧太后特别给予他的杏黄轿子,奕奕的做法是提供它,从未使用过一次。原因是他担心别人会说他是“皇帝的生父”。
奕奕后半世故意窝窝囊囊并非没有回报,慈禧太后在临终前再次选择醇王府的人接手就是证明。
事实上,载枫在1901年访问德国后就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他曾担任宫廷行走、阅兵、胡大臣等差使,这与他的年龄和经历不同。
外国观察家似乎早就知道载枫地位的上升。溥仪出生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英国作家白克浩斯曾对另一位著名的外国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如果醇亲王意外有了儿子,他肯定会继续统一。”事实确实如此。溥仪出生后,载枫的地位像火箭一样提高。第二年,它被任命为满洲都统的红旗,成为朝鲜最好的成员。
[img]43474[/img]
1907年6月,24岁的载枫被命令进入军事机械办公室“学习行走”,并进入清廷最核心、最秘密的部门进行锻炼。第二年,载枫成为军事机械部长,接班迹象非常明显。
皇储是传统皇权专制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清末皇位更替的各种麻烦和曲折都与皇帝没有孩子有关。
作为最合适的候选人,载枫一定知道这一点。但是,年轻的他准备好接班了吗?不幸的是,答案是否定的。
装一辈子无为无能,结果两代帝王都花落醇亲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