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秉章,一个40岁的儒家学者,一个清朝戴着孔雀和羽毛的官员;湘淮军以外对太平天国威胁最大的官员;一个在历史关键时刻决定历史方向和人物命运的不朽人物。如果我们不坚持所谓的正史原著“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驰骋,忠于朝廷,受命于危险,与太平军作战”的评价,正确认识罗这个非凡的人物,就需要上述评论。
[img]43436[/img]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有时会发生许多巧合,从而衍生出许多故事。恐怕连洪秀全本人都没想到。事实上,决定他最终命运的关键人物不仅是曾国藩和左宗棠,还有罗秉章(1793-1867)——他的同乡广东花县一位早年落魄的儒生。然而,骆秉章的年轻人并没有第一名,他们并没有自我放纵,他们感到抱怨。相反,就像黄巢和洪秀全一样,他们从结党或贩卖私盐聚集人群开始,利用世界的干扰,他们也想轮流转换风水。今年,他们来到我家,沉迷于皇帝;还是折节读书,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天下”为座右铭。因此,他最终获得了成名。他从翰林院的吉祥学者做起,由翰林院编辑和修建江南道和四川道,以监督皇家历史。在工程中,红路寺少卿、詹事府右春坊右舒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56岁以后,他放任外官,任湖北省按察使、云南省布政使;道光三十年(1850年)开始晋升湖南巡抚,开始了他作为极人臣的辉煌历史。
罗秉章在京师十六年,要么是秘书,要么是礼仪、王子傅等闲官。他只做过皇室历史,远不是权力的一代。所以,他不是玩权力,而是从投机开始。勤奋、勤奋、诚实、勤奋是他信任的真正资本。天下多事之秋,一位书生是湖湘父母的官员,能稳坐十年,城墙不失,使太平军、天地能立足,要的才是真本事。能轻赋薄赋,善待子民,重用人才,兴业除弊,为万民服务,才能取得这一成就。
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太平军,在湖南境内连败两次,损失了股肱之臣。其中一个是死于湘桂边界的南王冯云山。他被湖广总督程玉采的罗秉章派往湘桂边界,阻止太平军知县江忠源所部楚军伏击身亡;一个是西王萧朝贵。他用精锐的老师北击长沙。出乎意料的是,有远见的罗秉章率先在混乱的情况下承担了守城的责任。他捐赠并动员官员捐赠和使用库银,建造城墙,改善军备,为8000名士兵做好准备,守城80多天,击退太平军,炮击萧朝贵使其死亡。
[img]4343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在张亮基之后,骆秉章复从湖北转到湖南巡抚。礼贤下士,可以说是三顾茅庐,请布衣左宗棠出山为其工作人员,信任有加,坦诚相待,推衣推食,努力治理,湖湘大治,太平军无法立足。罗秉章还动员刑部侍郎曾国藩回国创办湘军,并全力帮助,使这位新民兵终于成为太平军的强大对手。他实际上和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罗秉章在理财方面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在稳定民心、不扰民的基础上,依然有所成就,为湘军作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薪。于是左宗棠在《答毛寄耕中臣书》中由衷地赞道:“先生抚湘前后十年,德政既不胜书,武节也不短。一切都有迹,可以按照而知。而其遗之尤,溥无如剔草弊,罢大钱两事。事实上,湘军起源于湖南,从成军到推荐人才(左宗棠、郭松涛、罗泽南、彭玉林、刘长佑等),都来自罗秉章、曾国藩、左宗棠、胡应林。从这个意义上说,湘军真正的幕后英雄宗帅是罗秉章而不是其他人。
咸丰十年(1860年)罗秉章升任四川总督。上任之初,他整顿官治,亲自监督盐政。他在蜀南长宁击退,最终消灭了云南农民军李永和和蓝朝鼎部,保持了川南和平,保持了朝廷西南的盐税收入。同治二年(1863)四月,石大开全军主力在大渡河紫地(今安顺场)被罗秉章率领的湘军拦截。石达开为了保护军将军士兵的生命,不得不用剩下的6000多人向骆秉章请降,骆秉章遣散了4000多人。为了避免后患,他杀死了200多名将军和2000多名骨干军士,石达开也被押在成都问斩。至此,太平军起事六王,除洪秀全服毒自杀外,东王杨秀清被洪指示北王魏昌辉杀害,魏昌辉被洪秀全密令杀害;南王、西王、翼王都死在罗秉章手里。清政府授予罗秉章“赏头品顶戴”、“晋加太子太保衔”、“赏戴双眼花羽”、晋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罗秉章同治四年,又遣军甘肃阶州(今武都),围剿西北反清回军,效忠朝廷不遗余力。至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病逝,终年75岁。
罗秉章作为一名学者、一名儒家将军、一代显宦官,一生的政绩和武功远远大于文治。这是一个需要干城工具来维护国家长城的时代。虽然罗秉章的名声始于京师,但他的事业却在湖湘取得了成就。在提拔左宗棠、帮助曾国藩、培养湘军一代人才的同时,这位封疆官员甚至亲自参军,运筹帷幄,以远见和任能选拔人才,使人尽其才。
[img]43438[/img]
图片来自网络
在曾国藩的“湘勇”创业,缺乏经验和能力,屡败屡战的时候,罗调度指挥的湘军在湖湘赣粤驰骋,创造了屡战屡胜的不败记录。后来,他主动让曾国藩成为湘军的总后勤和坚强支持者。@ 当时,朝野公认他是湘军真正的教练。
罗秉章来自广东,但他融入湖湘文化,为这一奇葩的盛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个地方官员对历史的最大贡献,不仅是稳定人心,使区域大治,更是为国家培养和推荐无与伦比的人才。没有罗秉章,就没有被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的左宗棠。没有一大批以落魄书生为名将的湘军人才。罗秉章参与并努力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现代湖湘文化,力挽一座历史时代的建筑,与曾、左、李(鸿章)共同创造了清代“同治中兴”绚丽的政治风光。他与左宗棠的关系,无异于管仲与鲍叔牙的关系,从而形成了现代政坛“最佳搭档”的历史故事。
治湘十年后,前往蜀国的罗没有离开湘军。他以“治蜀平乱,保持稳定”的旗号,与云南造反势力和太平军石达部展开了三年的竞争,名副其实的是湘军西线总指挥刘蓉(后来似乎是左宗棠的重要工作人员和助手)和一支9万人的精锐湘军入川。呼应东线曾国藩、左宗棠遥,确定了满清中兴的大局。对于一个需要统一和稳定的国家来说,他不愧为忠臣和能臣。对黎族人民来说,所谓的天国造反,只是以一个西化的、戏台上的帝王将相取而代之的新称王称霸的政权祸害。事实上,除了战争和家庭毁灭,它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福祉和希望。因此,消除战争的罗秉章总是给人们和平、稳定的希望和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他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罗秉章,太平天国的另一个克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