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字奉孝,原来他要投奔袁绍,后来觉得袁绍这个人不能成就世界大事,于是自觉离开。后来,由于迅迅的推荐,曹操被任命为司空军祭酒。自从郭嘉跟随曹操以来,他基本上跟随曹操随军,即在军队中战前为曹操提出建议。如吕布、官渡拒敌袁绍、袁尚、三郡乌丸等。建安十年(公元205),曹操平定了冀州,郭嘉被封为嘉威阳亭侯。郭嘉的食邑为200户,死后增加800户,共1000户。在职位上,荀钰比郭嘉高一个档次。就曹操而言,曹操在外,后面的事就交给了于迅,这就像刘邦与萧何、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相似。而郭嘉只是个随军谋士。在汉献帝方面,曹操和荀子就像一武一文两大臣,而郭嘉只是所有大臣中的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是官位。官位越高,工资越高。相应地,信任越大,官位越高,奖励越多。曹操对两人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两人的官职和爵位来看出。
[img]41789[/img]
荀子是袁绍的下属。他也觉得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于是离开袁绍跟随曹操。此时,曹操的职务是奋战将军,于迅在初平二年(公元191)被任命为司马。
荀子初投曹操,曹操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张子房啊!官渡之战,曹操曾想退守许都,写信给荀子,荀子劝曹操坚持下去。胜利后,曹操评论说: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获胜的机会,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曹操打败袁绍后,想先征刘表,于迅说:“要趁袁绍新败,下属离心的机会,迅速平定河北四州。若此时向南征伐刘表,恐怕袁绍会死灰复燃,趁机偷袭曹操后面。如果是这样的话,很难说后面的根据地兖州和豫州是否还能拥有。曹操听从于迅的建议,迅速平定了袁绍所拥有的四州。曹操评论道:“荀子这两个策略,...战略特殊,功劳很大,连我都比不上他。”
曹操第一次召见郭嘉后说:“一定是这个人能让我取得巨大的成就。平定三郡乌丸后,曹操说:“只有郭奉孝才能知道我的意图。郭嘉死后,曹操扮演汉献帝说:“郭嘉。。。每次有宏谋大议,临敌时都会有机变。当部长的策略犹豫不决时,郭嘉总能立即帮助部长提出妙策。平定世界,郭嘉战略的功劳是最高的。后来赤壁失利后,曹操事后哀叹道:“如果郭奉孝还在,就不会让我这样了。”
看看曹操对两人的评价,郭嘉和荀子也不在同一水平。虽然郭嘉也是能让曹操“成就大业”的人,但就像刘邦手下的陈平、李食其、隋何等人一样,谁能比得上张良呢?在具体的战斗中,郭嘉只是一个知道曹操意向的人,而荀子是一个连曹操都“比不上”的人。这又怎么能相比呢!郭嘉是一个能帮助曹操“推广妙策”的人,而迅是一个能“看到胜利的机会”的人,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机会。此外,曹操对郭嘉的一些评价是在郭嘉死后讨论的,这不可避免地是一些叹息和怀念。其中有一些好的思想成分,这也不同于于于迅活着时的评价。
[img]41790[/img]
所以,为什么会造成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曹操对郭嘉的评价要高于荀奘?这是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子的失误造成的。曹操的失落来自郭嘉的早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死于郭嘉,年38岁。曹操今年53岁,迅45岁,曹操最大的儿子曹丕21岁。在曹操最喜欢的顾问中,郭嘉是最年轻的。他希望郭嘉将来能帮助下一代。曹操会说:“平定世界的事情已经结束了。我想将来把事情托付给他。没想到郭嘉却短命而死,这不禁让曹操感叹不已。也就是说,郭嘉的早逝给曹操增添了一份失落。曹操的失望来自于荀子的失误。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董昭等人表示,曹操应进爵为国公,他们还秘密征求迅迅的意见。于迅认为,曹操本来兴兵是为了帮助朝廷,安宁国家,他应该坚持忠诚的诚意,坚持退让的诚实品格。君子应该从道德上爱人,而不是像你现在提倡的那样。从此,曹操对迅迅非常不满。正好赶上对孙权的讨伐,曹操就把荀琏调到了桥县劳军,趁机把他留在了军队里。曹操进军到助须口,于迅因病留在寿春,于是忧郁而死。荀子真的认为曹操会永远拥有汉献帝吗?恐怕很难说。
自建安二年以来,曹操不再见到汉献帝。汉朝的一些制度正在发生变化。并非所有曹操的汉朝官员都被杀害和免除。荀苇对此一无所知。他为什么反对曹操称王?可能的原因是:荀子认为这不是曹操的意思,而是董昭等人的奉承?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曹操第二年才被封魏公。如果是这个原因,那应该是荀子最大的失策,也是曹操的失望。
[img]41791[/img]
正是曹操的失落、失望和荀奘的失误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曹操更看重郭嘉。事实上,曹操对荀奘的失望感到怨恨,曹操很难释怀这种怨恨(他的心不能平静)。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荀奘死后很难让曹操有更多的话要“抬高”。此外,曹操对荀奘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出于迅获得了他的最高荣誉,而郭嘉英早逝,无法帮助曹操。曹操后悔哭了。据说郭嘉三哭并不意味着曹操最看重的顾问是郭嘉。相比之下,在曹操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更看重于迅。
三哭郭嘉:曹操最看重的谋臣是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