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慈禧学识渊博
纵观近人笔记的野史或今天的论文,慈禧太后被描述为一位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才女。她不仅感叹自己高超的政治手段,而且对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诗歌、歌曲、书法和绘画的精湛造诣印象深刻。
学识渊博。曾侍从慈禧太后的德龄表示,慈禧确实对中国古代历史和著名的谷仓历史或传说进行了一些研究,这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曾经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说,她不仅能写诗,而且清新非凡,颇得“大宗气派”;也可以用文言文写文章,“振笔疾书,洋洋千言不穷,斯真稀有人才……对于古代名家的诗词,可以滔滔不绝地背诵,如家珍。慈禧太后的侄子曾孙叶赫那拉·根正也说,她非常喜欢文学、历史和绘画。据说她可以在6岁时流利地背诵《三字经》和其他文章,“包括唐代诗歌和宋代诗歌,可以用满汉双文背诵。慈禧除了政治天赋外,还具有非凡的文学和绘画天赋。”
工于古诗词。在《清仓钞票》中,徐克明确描述了慈禧太后的“工试帖诗”。从他的两首试帖诗来看,不仅文字整齐,而且意境十足。
[img]35448[/img]
慈禧亲书真迹对比较大
然而,慈禧太后的一些亲书真迹与上述书法和绘画形成了鲜明对比。
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联合发动新酉政变前,她亲自起草了将苏顺等人解任的秘书。
不难看出,慈禧太后的文化素养其实并不高。第一,字迹歪歪扭扭,看不出有什么书法功底,比世界上传下来的慈禧太后御笔书法大字更有天壤之别。第二,她的文字和文化基础不好。总共有237个字,其中有12个错别字,多达16个字,而且句子不流畅。例如,“进入(城)后,在(再)传旨在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事务,是(当)否,请兄弟们讨论”,23个字中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 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有句话叫“求七兄弟(指奕奕)改写”。
[img]35449[/img]
四年后,同治四年(1865)三月底,慈禧太后的学养和书法也没有多大提高。与1861年的神秘文字相比,我们发现这一罢革奕欣神秘的字迹也是歪歪扭扭的,书写水平没有提高。只有226个字,有13个错别字。她多次将“权理朝政”误写为“权理朝正”、将“再行归政”误写为“再行归正”。她也知道自己写得不好,“先做圣旨”,然后交给文渊阁大学士日仁、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等人,并说:“圣旨里有很多别字不通的人,你等着装饰!”
世间流传多为代笔之作
笔者认为,世界上流传的所谓慈禧太后书画真迹,最多是一部伪作,虽然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宝”,但实际上是别人用刀写的。有些甚至可能是这些伪作的现代假冒伪劣产品,原因有五个。
首先,分析书法和绘画的技巧和技巧。在中国,书法和绘画都需要基本的技能,所以有“书画同源”之说。由于慈禧太后的文字书法没有达到精通之妙,她的绘画不太可能有精湛的造诣。二是分析慈禧太后的书画数量。“清仓类钞”称她“喜作大字,用丈余库腊笔记,书“龙”、“虎”、“松”、“鹤”等字,年多至数百幅”。这么多书法作品,已经老了,身体不强壮的慈禧太后,恐怕很难独自完成。@ 分析慈禧太后的身高和体型,以及写作和绘画所需的体力和身体素质。卡尔说,1903年,她“见太后,拿着它的笔,濒临到一个大砚台上。既见墨色已浓淡得中,便振笔疾书,一挥而就。全字长可四英尺,作为“福”、“寿”等字样,笔力绝劲,不作一毫女气”。但从清宫保留的老照片来看,慈禧太后并不高,1.60米左右。
[img]35450[/img]
一个身材矮小、68岁的老人怎么能支持她挥舞如椽大笔、振笔疾书横宽“四英尺”的大字呢?第四,分析慈禧太后绘画的形式和风格。徐珂记载,她不擅长用笔矫正,力求形似的工笔画,她的绘画风格是写意的。然而,目前,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慈禧太后皇家笔之宝”,但它只是一幅工整、严谨、精致、现实、流畅的工笔画,而不是一幅写意画。两者的绘画风格有明显的差异。第五,早就有人指出慈禧太后的书画有捉刀代笔者。徐克指出,她在“万余时间,往往画扇和立幅送给大臣。患不能给,乃觅代笔两人。一个是归安姚彦侍方伯的嫂子,一个是云南缪中书嘉玉的妹妹(即缪嘉蕙)。缪嘉慧多次指出,慈禧太后亲自挑选了18位最好的画家,“他们唯一的职责就是为慈禧画画。这些画家被分成三组,每组每月为她画十天。“太后”把自己的名章盖在这些画上,然后让翰林院的翰林附上几首相关的诗。每当宫殿举行宴会,她都会把这些画送给别人,好像这些画都是她自己画的。”。
知识渊博?慈禧太后真正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