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他负责的步兵领导衙门的任务与皇帝的安全和政治稳定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会影响皇帝的废除。只有这样,九门提督在清朝以往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满意,不重要,不能担任这个职位。
[img]33889[/img]
清代,京师内城共有9座城门,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城、西直、德胜、稳定。北京师范大学的驻军、警卫和公安机构被称为“九门步军巡逻五营领导衙门”,通常被称为“步军领导衙门”,长官被称为“步军领导”,通常被称为“九门领导”。九门总督领导满、蒙古、汉军八旗步兵、北京师范绿营马步兵(即“巡逻营”)。具体任务是驻扎、检查城门、逮捕小偷、禁止巡逻夜间等。
步军统领创建于清初,经历了几次变化。原来只有八旗的步兵营,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开始同时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年),同时还负责巡逻三营事务。官称全称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逻三营领导”。雍正七年(1729年),官署命名为“步军统领衙门”。12年(1734年),官署在宣武门京畿道正式成立,9年后迁至北城帽子胡同,又称“北衙门”(也是负责审案的刑事部门,因为在南城被称为“南衙门”)。乾隆46年(1781年),增加了左右两营,成为中、南、北、左、右五营。因此,衙门主官改名为“九门步军巡逻五营指挥官”。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初为正二品,嘉庆四年(1799)改为从一品。统率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从机构、人员、职掌的角度来看,除衙门总部外,步军领导衙门还设有八旗步军营、巡逻五营、内外城市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在步兵指挥下,有一名左右翼总兵,与步兵指挥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主要驻扎在内城,有一名左右翼尉(秩正三品)。
巡逻五营分布在外城和四郊,共23汛(每汛官兵370至580人不等)。中营驻扎在圆明园区,由副将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领导,分为5个汛期;南营分为外城和南郊,下辖6个汛期;北营分为北郊,左营分为东郊,右营分为西郊。以上三个营地各辖4个汛期。南、北、左、右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嘉庆四年来,又增加了一名左右翼总兵。左翼总兵控制南营和左营,右翼总兵控制北营和右营。
顺治十年(1653)在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立了5枚信炮。如果首都发生暴乱、敌情、火灾和爆炸,他们将用金牌“奉命开枪”;内九门也有五个信炮。如果白塔开枪,九门信炮齐鸣。北京驻军官兵听到枪声后,立即分区待命。乾隆八年(1743年),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兵领导衙门。
[img]33890[/img]
正是因为步兵领导衙门所承担的任务与皇帝的安全和政治稳定有关。可以说,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会影响皇帝的废除。只有这样,九门提督在清朝以往的宫廷争权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最高统治者非常重视九门提督的候选人。他们不满意,也不重要。
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皇太子两立两废,争储斗争错综复杂。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危,是日寅刻(凌晨3:00至5:00),紧急召唤诸王子、理藩院尚书、步兵指挥官(即九门指挥官)隆科多到昌春园病床前,命令以皇四子胤祯即位。胤祯奉命去斋所致斋,准备代皇帝主持南郊15日的大祭。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第三刻了(上午9点到11点)。康熙帝(晚上7:00至9:00)去世后,隆科多(胤祯的叔叔)立即进言,让胤祯“先定大事”,再办丧仪。为了防止变化,当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立命铁骑四出。自14日至19日,京师九门关闭,全市实行戒严。直到20日胤祯正式成为皇帝,步军统领衙门才解除了京师戒严。
一百多年后,清朝的统治早已衰落,内忧外患层出不穷。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火热,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东南半壁;另一方面,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接近北京。咸丰皇帝的六兄弟王一新被授予全权大臣,负责与英法侵略军事讨论。在议和期间,奕欣的主要得力助手是当时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的文祥。文祥还兼署步军统领,被委以办理城防、维持秩序的重任。但当时的权力中心位于被称为“行在”的热河(今河北承德),所有的政令都是由实际控制权力的苏顺等人发出的。不久,步军统领一职落在苏顺集团核心人物郑亲王端华身上。
[img]33891[/img]
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了两次政变,一次是“新友政变”,即联合恭亲王奕欣一举推翻了八大臣辅政制度;第二次是光绪24年(1898)发动的镇压维新派“戊戌政变”。这两次政变都是在九门提督的帮助下被禁军的。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死,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被遗命辅政。当时,苏顺集团和两宫皇太后围绕“赞襄政务”或“垂幕听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步军统领”一职显然是势在必争的关键职位。由于没有人能占据绝对优势,双方只能达成暂时妥协:9月4日,端华让步兵领导一个职位,改为留守首都大师瑞昌,而端华“暂行步兵领导”,仍然带领热河宫的禁军。经过第一阶段的较量,慈禧太后和易欣决定回到北京后发动政变。这个决定是热河宫完全在苏顺集团的控制下,而新的步兵指挥官瑞昌则是由易欣和文祥推荐的,这意味着京师的警卫权已经回到了慈禧太后和易欣集团的控制之下。果然,回銮后的第二天,两宫与恭亲王联手扳倒了以肃顺为核心的辅政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经慈禧太后同意,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维新变法正式开始。然而,维新变法的措施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后立即加快了政变的部署。其亲信荣禄早在光绪元年(1875)就兼任步军统领,20年(1894)再授予步军统领,并担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学位。1898年4月27日,荣禄署直隶总督几天后担任文渊阁大学士,控制北洋各军。慈禧太后命令刑事部尚书崇礼接手步军统领的职务,指挥首都师禁军,命令怀塔布管理圆明园护军,派坚决管理健瑞营(常驻香山)。经过这次安排,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着京畿道地区、京师内外、宫禁要地的军队。尤其是新任九门提督的崇礼,被慈禧太后赏识,是反对维新变法的清廷元老。他指挥的首都禁卫军成了直接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
九门提督在清朝政治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