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相比,古代的社会阶级是非常固定的。天子出生在世界各地,房客代代为房东做婚纱。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从出生起就被限制在他的阶级。
唐宋武功文治各有所长,下层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多。元末,蒙古皇族的统治梦想仍在自由飞翔,但灵魂早已脱缰。它不仅废除了科举考试,而且还进行了阶级歧视①。当时蒙古人杀汉人,只需要被杖刑,烧钱埋银;发明“各色户计”制度,职业一旦划定,就不允许更容易,世代相承;此外,汉人在任职、科举、刑法等方面受到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下,阶级流动已成为一种奢望。统治者人生的巅峰,可以是四方臣服,天下兴旺,堪比尧舜之君;学者人生的巅峰,也可以是金科提名,为君主服务,永不停息;普通人人生的巅峰,最多就是年年丰收,升职加薪,嫁给白富美。
[img]31168[/img]
那么,穷人人生的巅峰呢?
朱元璋是个穷人,真正的穷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到处逃避债务。他最大的理想是为别人当房客养家糊口;为了换口吃,他10岁时不得不放牛;当他遇到饥荒时,他看着父母和兄弟一个接一个地饿死,但他没有一个接一个地埋葬父母。17岁时,他出家当和尚,依然穷得沿街乞讨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走过许多地方,遇到了更多像他这样的穷人。和他一样,他们穷得活不下去,穷得死也没人在乎。
是的,在这样的时代,谁会在乎一群穷人的生死?
再简单的人,一旦失去了最后的生活方式,爆发出的能量就是可怕的。公元1351年,一群穷人起义。起义军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以至于“穷人从乱如归”:刘福通在颍州起兵,徐寿辉在祁州起兵,李二、彭大、赵军在徐地起兵。他们带领成千上万活不下去的穷人杀害官员,攻占郡县,一时间天下大乱。第二年,朱元璋投奔了一名义军首领郭子兴。三年的讨饭游历让他不再局限于穷人的眼界,天道循环,大势将变。他选择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img]31169[/img]
朱元璋24岁参军,观看《明史·太祖本纪》,他在参军初期的表现已如开挂:
1353年(投军一年后),因功晋升为镇抚(中高级将领);
同年,朱元璋意识到自己的义军格局狭窄,郭领导软弱无力。交出兵权后,他带领几封亲信踏上了新的征程。不久,他用计划降服了300名民兵。后来,他用这3000名民兵击败了元朝将军张志院,接受了2万名士兵(更不用说战争了,即使是股票投机,巴菲特止损是否如此果断?投资能达到这样的增长率吗?);
[img]31170[/img]
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俘虏3600名敌人,将集庆路改为天府,埋葬为守城力战而死的元朝将领福寿(天子之师的精神已经形成);...太祖本纪长达万字,往往几十字就是别人一生无法企及的成就。
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拼搏,几个起义军的气候已经成为,与腐败的元朝政府分庭抗礼:刘福通部义军占据中原,张士诚部占据苏州,徐寿辉部占据杭州,朱元璋部占据应天(南京)。虽然蒙古铁骑不再是祖先不可战胜的力量,但它仍然是一个名义上的正统政府,仍然很强大。起义军在一致抗元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中国再次进入了实际的军阀分离时代。
历史上最惨的皇帝:全家饿死讨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