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一国最高的,吃穿都是最豪华最豪华的,怎么会饿呢?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几位皇帝在宫廷政变的漩涡中被打入冷宫,不仅饿了,而且饿死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饿死的皇帝不是酒囊饭袋的一代,而是历代皇帝中的佼佼者,他们都取得了广为人知的伟大成就。先秦时期著名的风云人物齐桓公小白。在他即位之初,他任命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实施改革,使齐国逐渐富强,齐桓公也走上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看看历史书记载的那些东征西讨、诸侯会盟的时刻,齐桓公是多么的威武,多么的英雄!
[img]29632[/img]
齐桓公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中。公元前645年,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易牙、开方、竖刁三人谁能接替他为相。易牙杀了儿子给齐桓公煮肉;开方已经15年没有回家了,父母也没有死;为了表达对齐桓公的忠诚,自己阉割。管仲说,三个人都不人道,不能重用。当管仲去世时,齐桓公很难放弃这三个善于拍马的人,最后抛弃了管仲的建议,给了他们权力,导致他们专攻国政。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生病,争夺国王地位的暗流激烈涌动。早些时候,管仲和齐桓公已经确立了吕昭为王子,但此时,齐桓公的其他五个儿子也加入了国君之位的竞争,各树党争立。权臣易牙、竖刁拥立公子无诡,开方拥立公子潘;太子昭逃往宋国。在即将到来的宫廷内乱中,易牙、竖刁堵住宫门,囚禁齐桓公,禁止任何人进入,禁止送水送饭。
桓公得知真相后,想起了管仲的遗言,羞愧地用袖子蒙着脸,同年10月初死于疾病和饥饿。桓公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因为儿子们忙于争权夺利,尸虫爬满了房子。直到12月在混战中无诡取胜,登上君位,桓公才被埋葬。三个月后,宋襄公发兵攻打齐国,送王子昭回国。在宋兵的压力下,齐国宫廷内乱,无诡被杀,王子昭掌权,为齐孝公。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25-299年在位,也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国君。执政期间,他攻打匈奴,灭林胡,楼烦,吞并中山国,开拓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img]29633[/img]
赵武灵王在电视剧《大秦帝国纵横》中。公元前299年,42岁的赵雍宣布退位,传位于王子何(即赵惠文王),他自称是主父(类似于后人的“太上皇”)。赵雍雄才大略,不会不明白稳定国家领导权的重要性。然而,四年后,他却荒谬地鼓励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抗衡,公子章遂生杀弟夺权之心。公元前295年,赵雍游览沙丘(今河北广宗县),惠文王和公子章随行。公子章在这里作乱,诈称主父要召见惠文王,打算趁机除掉他。惠文王早就准备好让公子成为勤王了。根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子成率军攻打公子章一党,公子章败去,逃到主父宫,赵雍开门纳之。随后,公子成攻入主父宫,杀死公子章及其党羽。事后,公子成与谋士商量说:“闯入主父宫杀公子章,即使现在撤兵,我们这些人也是死罪。”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派兵围困主父宫,命令宫中人全部外出,只禁赵雍外出。赵雍欲出不去,宫里没有存粮,到了掏鸟窝充饥的地步。三个月后,他饿死在沙丘宫。惠文王一直对父亲的经历漠不关心,直到公子成报死讯,才命令发葬。赵武灵王壮年退位,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造成内乱,兄弟父子相残,能不能让人难过?在赵武灵王之后的几百年里,又一位英武帝王在权力斗争中沦为饿死鬼。
[img]29634[/img]
梁武帝萧衍像。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是南北朝的开国皇帝,是文武双全的枭雄。他勤于政务,推陈出新,以皇帝的尊亲率领甲兵南征北讨,希望这些努力巩固国基。@ 他写了一首好诗,至今为人吟唱,如《子夜四时歌·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君志固有,妾驱无依。诗情缠绵,风格优美。梁武帝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对佛教的信仰。他不仅在中国建了一座寺庙,还四次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他定下了中国佛教徒不吃肉的戒律。也许梁武帝长期向佛不近女色,他掌国多年无子女,于是把侄子萧正德过继为子,封王子。如果事情到此为止,结局不能算坏。不幸的是,梁武帝在501年有了自己的儿子萧统,他当然要把王子的位置留给至亲骨肉,从而废萧正德为西丰侯。萧正德心有不甘,时刻试图重获登基称帝的机会。548年,梁朝将领侯景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叛乱,萧正德与之勾结,内外接应,攻占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549年(梁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入台城皇宫,控制军政大权。梁武帝心中愤愤不平,不理会侯景的所有要求。侯景随后切断了他的供应,并于5月初二饿死于宫殿的净居殿,享年86岁。在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中,“小历史”关注被忽视和掩盖的细节。
历史上三位才华横溢的皇帝被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