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的流行使“爸爸”成为明星群体。那么古代父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事实上,皇帝的父亲是最糟糕的。他比普通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除了管理世界,他还必须承担培养未来继任者的重大责任。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多著名的皇帝父亲,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有八个儿子。在培养王储刘盈方面,刘邦首先要求他“努力学习”。为了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刘邦要求刘盈每次演奏时都要自己写。这就是所谓的“你可以努力学习,每次都要自己写。”
[img]27399[/img]
唐太宗李世民是皇帝父亲中最值得称赞的,也可以说是最称职的。李世民有14个儿子。为了教育王子和其他皇帝,他培养了唐朝合格的接班人。他专门写了《帝范》、《戒皇属》等训语,又命收集古今皇帝子弟的成败,编成《自古诸侯善恶录》,发给皇子阅读。李世民的治国名论:“舟比人君,水比黎臣,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是他教育训诫王子诸王时所说的。
明朝太祖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父亲,教育皇帝用心良苦。他亲自写歌词,让人写歌,教子孙后代,寓教于乐。历史学家高度评价皇帝的父亲朱元璋。《明史后妃传》说:“是以后明朝,宫廷消失了。论者称之为家法之善,超轶汉和唐朝。”
至于清朝皇帝的父亲,康熙皇帝玄烨应该是最好的。他有《庭训格言》、《庭训》、《圣甲十六条》等多篇教子经历。康熙最值得肯定的辅导观点之一就是“早教,弗敢辞劳”。
爸爸的好榜样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蜀中著名的官父,身居蜀国相位,却从不敢放松对子侄的教育。诸葛亮早年没有儿子,继承了哥哥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诸葛瞻。诸葛亮在子侄教育中强调德、才、学、志。他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节俭以养德,不淡泊,不明志,不宁静,不遥远。现代书房中常见的“淡泊明志”、格言“宁静致远”,也就是出于此。
[img]27400[/img]
鲁迅是吴国著名的官方父亲,也是一代著名的外表。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鲁迅在取代顾勇成为吴国总理后,拒绝为子女走后门。据《三国志·吴书·鲁迅传》记载,鲁迅认为,如果孩子真的很有才华,不用担心被任命,那就是“孩子才华横溢,不用担心”。
魏晋著名的大臣羊凤,本身就是“第二代官员”。当了父亲之后,他继承了曾经是党太守和父亲羊凤的家风。羊凤有女无子,以兄弟的儿子为继承人。作为一个官爸爸的经历,羊凤见于《训子书》。他要求他的儿侄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的训语,至今为人们所记忆:“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听人之过,耳朵能听,口不能宣。”
[img]27401[/img]
历史上最强大的官方父亲是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包拯警告年轻一代遵守法律,否则“后代的后代,有肮脏的罪犯,不得放在家里;死后,不得埋葬在大坟墓里”。并特别说明,“不要跟随我的抱负,而不是我的后代。”出于严肃,包拯还特别要求人们将这一警告刻在石立铭上,以警告后代。
古人如何教育孩子?朱元璋曾为子孙写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