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后世史学家质疑李渊举兵反隋是被李世民逼的说法。自称十八岁举义兵,也是有意误导时间。事实上,无论从史料记载还是常理推断,李渊都处于乱世,军马半生,官场机动不倒,绝不可能是窝囊废。相反,李家一朝举旗,是李渊经过多年经营的结果。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高祖谨慎,迟回而不迫起,所以秦王阴结豪杰,高祖也不知道。不知也,王勇有为,而高祖坚持自持,姑且听之以镇静。也就是说,在当天的混乱中,李渊是太原起兵的主持人,也是太原起兵的主角;李世民是“阴结英雄”、勇敢有为的得力助手是积极的配角。
[img]20184[/img]
让我们来看看李家举旗的过程,以证明这个问题。
温大雅是在李渊任太原留守时参军的记室,他写的《大唐创业日常生活笔记》是李渊起兵的最原始记录。根据这本书,早在大业九年(613年),李渊与宇文士及其在涿郡(今北京)“密论时事”,可见当时就有了反隋的念头。杨素之子杨玄,最近帮助杨迪皇帝成为皇帝的伟大英雄,开始反对隋朝。当时,李渊留在红华县(甘肃省庆阳县),并持有关于右(信谷关以西)的13名军队士兵。他的姐夫窦抗议他开始军队。李渊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也不同意。
杨玄觉得军队平定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依然如火如荼,迅速席卷全国。大业十一年(615年),杨迪皇帝因将军李浑的强大家族和一句“李氏为天子”的预言,对李浑及其家族进行了彻底的惩罚。李渊和李浑处于类似的境地。这时,夏侯端劝他起兵,李渊深深同意他的话。到目前为止,他的反隋之心已经公开透露,只是在等待机会。
大业十二年(616年)底,突厥趁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的机会,攻占他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杨迪皇帝责怪李渊,命令人们逮捕李渊。后来,也许考虑到东都形势的紧张,杨迪皇帝很快下令赦免李渊。当时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但在这种情况下,李渊别无选择,只能起兵。
书中记载,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隋朝气将尽,我李家奉承命运,本该现在起兵,只是你们三兄弟还没有聚在一起。于是李渊命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为起兵招人才。随后,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抵达太原。与此同时,李渊命令晋阳命令刘文静等人到处征兵。当时李渊身边有两个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其实是隋朝杨帝派来监视李渊的角色,自然成了李渊起兵的障碍。今年夏天,李渊以两人勾结突厥为借口杀人。
[img]20185[/img]
李渊解决了内部障碍,不得不应对突厥的威胁。
突厥是当时北方一支强大的少数民族力量。隋末许多起事者都曾向突厥称臣,如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高开道等。一方面,它不会使突厥成为麻烦的敌人,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利用突厥来增强自己的势头。李渊还选择了拉拢突厥的政策,向突厥汗称臣,既得到了突厥的支持,又解除了受到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晋阳令刘文静是李渊使用的联络人。
当时,西河县(山西汾阳县)成高德儒坚决反对李渊起兵。李渊命令建成,世民兄弟前来攻打,并命令太史令文达有同行。临行前,李渊对文达说:“这次胜败关系到反隋大业的成败。我小时候就请你参谋军事。”在言语之间,李渊显然是一个寻求整体形势的人,李世民仍然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父亲对他寄予厚望,不能完全放心。
李建成和李世民无愧于将军之后,兄弟俩和大家同甘共苦,带头,很快攻下西河。城破后,李家军对城内军民秋毫无犯罪,只杀了高德儒,兵民闻之欢喜。自发兵回来只有九天。李渊的喜悦溢于言表:“像这样用兵,足以横行世界!”
随后,李渊认为时机成熟,于是以年方十五的三子李元吉留在太原,亲自带领3万人开往关中。同时,宣布杨迪皇帝为太上皇,立代皇帝杨宇为皇帝。阿史那大奈,西突厥阿史的首领,也带领大家与李渊南下合作,拉开了李唐争夺世界的大幕。当时李建成二十九岁,李世民二十岁,都是精力充沛、勇敢的年龄。但李渊无疑是绝对的主角。那么,为什么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在正史中如此贬低呢?
[img]20186[/img]
李世民应该有意为之。李世民不是隋朝杨帝的无良一代。通过玄武门政变,他从次子继承了大统。这种行为不符合法律和伦理,不足以垂范后人。因此,李世民称帝后试图篡改历史事实。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肆宣扬了李世民在武德时期的功劳,试图抹杀王子的成就,贬低高祖李渊的作用。并将晋阳起兵的密谋描述为李世民的精心策划,而李渊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经过这样的描述,李世民是李唐霸权的第一个成就。王位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他应该继承王位。李世民改写历史的努力结果是:第五代修复《旧唐书》、北宋修《新唐书》,都被误导了。而《资治通鉴》也延续了两本书的主要结论。
李渊是历史上罕见的不幸的开国皇帝。其他开国的祖先往往被他们的后代描述为世界和世界,但李渊是个例外。为了突出儿子的智慧,父亲不得不受到委屈。在儿子的光芒下,李渊留在历史上,显然是平庸的。
他是最倒霉的开国皇帝,被儿子篡改,历史变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