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大案又称明初四大案,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策划了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即经济领域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政治领域的“胡卫庸案”和“蓝玉案”至少有10万人死于这四起案件,但朱元璋逐渐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明初,布政司、各府州县官员每年都会到户部检查钱粮、军需供应等事宜,账目非常详细,稍有不符就会被驳回重填重报。布政使司大多离北京几千英里。一旦被拒绝重新填写和重新报告,特别是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加盖官方印章。为了避免来回奔波,官员们根据习惯准备了事先盖过官印的空白文册,一旦被户部拒绝重新填写,就可以使用了。这件事在当时习惯了,成了惯例。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认为这是一起严重的贪赃枉法案件,下令交刑部严加查处。经过审讯,刑事部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大缺点。官员们携带的空印文件都是用缝纫印刷的。除了临时补充报告外,这类文件根本不能派其他用场。有人上书详细解释了这件事,但朱元璋根本不听任何辩论。他下令将所有与本案有关的部门和地方官员处以死刑,助理官员处以100根棍子保卫边境。一万多人参与受牵连者。事实上,这是一起全国性的“惩治贪官污吏”大案,杀害了大量无辜的人,济宁知府方克勤,一位著名的廉政官员),在这场灾难中被冤死,历史上被称为“空印案”。
[img]5831[/img]
图片来自网络
洪武十八年(1385年)发生了郭桓案。当年3月,御史起诉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起刑事调查、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作弊。特别是郭桓在收集浙西秋粮时,与当地官员黄文通、奸臣边缘勾结,合伙腐败,甚至盗卖军粮库三年积蓄。他还利用自己的权力与12名政府部长的官员勾结,盗卖仓库里的粮食,并与管理储存金银和钞票的政府官员合伙盗窃金银和钞票。明太祖命令审刑司拷问,涉及礼部尚书赵茂等人。他们发现,除了挪用宝币、金银外,只有2400多万石头,如腐败税、粮食和鱼盐,几乎等于当时全国秋粮的总数。因此,赵茂等都弃市,处决了3万多名官员,从户部左右侍郎到各布政使司,追赃粮700万石。这起案件涉及到全国各地无数富家豪绅,尤其是江苏、浙江等地的豪门大族,因此涉及到这起案件而遭受了无数的杀人大祸和破产。
郭桓案发生后,朱元璋制定了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法律法规,在全国财政管理中实施了一些有效措施。一个重要的是把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一、二、三、四、五、七、八、八、九、捡、陌、千”。数字大写的诞生其实源于这样一个历史典故!
胡卫庸党案和蓝玉党案实际上是明初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果。明朝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和地位必然会形成相权分权的局面,而那些文臣武将则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如果他们不制服他们,朱后代继位后,情况将失控。尤其是朱元璋看到王子朱标天生懦弱,更是放心不下。朱元璋抓住了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将军蓝玉庸――手术,逐渐蔓延株连,将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全部处死。
[img]5832[/img]
图片来自网络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归顺朱元璋于和州(今安徽和县),为元帅府奏差。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卿、中书省参知政事等。从洪武六年(1370年)开始,任左丞相,专权树党,威胁皇权。由于胡谋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了一人独相的局面。将军徐达讨厌他的行为,并向皇帝起诉了他的不良行为。胡得知后,引诱徐达府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未遂。由于他与另一位开国元勋李善长有婚姻关系,胡维庸更加胆大妄为,逐渐在其周围形成了“淮人”集团。朱氏政权的延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胡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颇觉大权旁落,除了坚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有人起诉胡唯庸谋反,朱元璋随后以“枉法诬贤”为由、胡、涂节、陈宁等人因“甲害政治”等罪名被处死。“胡谋反案”很有戏剧性:有一天,胡禀报朱元璋,说自己家的井里突然涌出甜蜜的泉水,请皇帝观看。朱元璋欣然同意。司机一出西华门,就被宦官云奇拦住,云奇紧张地指着胡宅。朱元璋突然醒悟,登城望去,看到胡府藏甲树刀。结果胡反状败露,立即被处死。
《明律集解附例》卷十八“胡唯庸案”实际上成了朱元璋镇压功臣的政治工具和借口。对朱氏统治构成威胁的文武官员、大族地主,都被命名为“胡党”。即使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也就是胡被杀十年后,犯罪也升级为“谋反”。朱元璋让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诉李善长与胡唯庸勾结,串通谋反。77岁的李善长和70多人被杀。
“胡唯庸案”前后持续了10年,株连杀人3万多人,朱元璋并作《告示奸党录》告诉世界。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叶公等一公二十一侯因“胡党案”而被株连至死或已死追逐爵禄的开国功臣。被杀后,朱元璋随后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这样,秦汉以来运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就废除了。宰相废除后,原因有六部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img]5833[/img]
图片来自网络
胡唯庸案是古训“狡兔死,走狗煮;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死”的最佳注脚。朱元璋几乎杀死了所有的开国英雄,各级官员都处于危险之中。当时,北京官员总是在每天早上进入王朝之前向妻子和孩子告别,并解释未来。当他们晚上回家时,他们和家人一起庆祝,他们又活了一天。“蓝玉案”是“胡唯庸案”的延续。洪武二十二年(1393年)发生了“蓝玉案”。凤阳府定远县(今属安徽)蓝玉,开平王常遇春内弟。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出生入死,勇敢善战,功绩显赫。洪武十四年(1381年)封永昌侯。二十年任将军,封凉国公。
与汉代卫青、唐代李靖相比,明太祖朱元璋是明太祖。但蓝玉却依靠功功傲横,夺取民田,多行不法,蓄庄奴假子达数千人。洪武26年(1393年),锦衣卫起诉他谋反。下狱消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毅、侯朱寿、定远侯王毕、何荣、官方尚书詹辉、户部侍郎傅友文等。,并计划利用朱元璋在田间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朱蓝玉等,并株连传,自公侯伯甚至文武官员以来,约有2万人被杀。朱元璋还手诏布告天下,并以《逆臣录》为条例。有一公,十三侯,二叔,涉及1.5万多名死者。
明朝开国勋臣经胡、蓝玉两案被杀。洪武年间封侯约50人,两案中除去30余人。功臣宿将在连续十多年的杀戮中相继被杀。朱标王子看到大量英雄受到惩罚,向朱元璋劝诫:“陛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害和谐。“第二天,朱元璋为了讽喻王子,故意在地上扔了一根棘杖,要求朱标拿起棘杖。朱标看着棘杖,拒绝开始。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拔这些刺,然后交给你,不是更好吗?”
明太祖朱元璋是规划洪武四大案的主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