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中,第一篇副论是《才德论》,司马光认为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标准是才德。在《才德论》中,司马光详细阐述了他对才德的看法和才德的关系。
[img]428655[/img]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一书,耗费了他19年的心血。而《才德论》则是比较重要的副论之一。司马光在《才德论》中写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才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即“智伯之亡”。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叫智宣子的国卿,他在国内地位很高。智宣子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智瑶和智宵。智宣子需要在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作为继承人,但智宣子一直更喜欢大儿子智瑶,他想把大儿子智瑶作为继承人。
在智氏家族中,有一个叫智果的人,听到智宣子想传位给智瑶的消息后,非常害怕。他告诉志宣子,如果一定要立智瑶,就要把以后会发生的事情想清楚,想想是否一定要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认为智瑶有相貌,有才华,做事很有气魄,遇事也能很好的解决,但智瑶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没有“德”。智宣子最终还是立智瑶为自己的继承人,结果智瑶继位后导致了智氏一族的灭亡。
司马光的《才德论》告诉我们,才与德是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只有才德兼备,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司马光是什么家?
司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溪三年。他来自陕西省夏县,被后人尊为一代圣贤。司马光协助了四位皇帝,是四朝的真正老兵。他为北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司马光一生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称号呢?
[img]428656[/img]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作家。司马光之被称为政治家,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北宋王朝,把北宋的兴衰视为自己的责任。公元1038年,司马光是仁宗宝元年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司马光多次被皇帝重用。为了不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他多次向皇帝写信,并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宋神宗时期,神宗赵旭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实施新法。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于是司马光辞职回家写书。宋神宗去世后,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朝政被皇太后控制。皇后也是新政的反对者,于是她召唤67岁的司马光回到朝鲜主持大局。司马光回到朝后,日夜工作,不眠不休,终于因病去世。
在家的十五年里,司马光辞职时,他勤勤恳恳地主持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本书对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非凡的意义,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资料。在这方面,司马光也是一位历史学家。
司马光学识渊博,一生工作多样。更著名的是《稽古录》、《潜虚》、《苏水记》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司马光文笔优美,写作造诣极高。他也被称为作家。
司马光家训
北宋著名大臣司马光一直精心教导他的独子司马康。《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的散文,也是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司马光家风严谨,家训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img]428657[/img]
图片来自网络
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奢侈,每个人都竞相比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司马光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非常焦虑。他认为这种氛围会影响年轻人,进一步腐蚀他们的思想。为了避免这种坏习惯,司马光写了一篇文章《训练节俭》作为家庭教育,旨在教育儿子和后代节俭,不能奢侈腐败。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第一段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他解释说,他一直不喜欢奢侈的风格,并解释了他的家庭背景,进一步解释说,节俭是他们家庭的一贯风格。接下来,司马光用自己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奢侈风格。文章第二段是司马光感受到北宋初年与当前社会风气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奢侈,并做了详细的例子。文章第三段补充了北宋初年一些节俭人物的例子,进一步解释了当前社会生活习俗的奢侈风格。在后来的文章中,司马光引用了经典,解释了节俭的重要性,并希望后代必须勤奋地管理家庭。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教育子孙后代要牢记“节俭”二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四朝元老司马光的才德论阐述了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