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开国功臣,要么隐藏自己的光芒,安享晚年,要么傲慢自大,最终被杀。然而,像刘基这样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人还是很少见的。朱元璋曾将刘基比作张良,因此也有人将刘基与张良进行比较。明人廖道南说,汉代大封功臣张亮只要求封为“留侯”就满足了,然后专注于道术,明哲保护自己,传说中变成了神仙;然而,刘基并没有急流勇退,而是犹豫了一下,最终就像野鸡投入网络,野象因为象牙而被杀一样。
[img]409769[/img]
事实上,在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被授予御史中丞职务时,他还是有点意气风发。中书省都事李彬犯贪纵罪。李彬是丞相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请刘基缓治李彬之狱。刘基坚决要求查处,并派人向远在汴梁的朱元璋汇报。但在朱元璋面前,李善长先起诉一状,说刘基“专横”。对于专制君主来说,臣下的专横是不可容忍的。朱元璋对刘基的宠信开始打折扣。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刘基的手术似乎也不起作用。天大旱,刘基金说:“战士的妻室里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住在别的营地里,阴气郁结:工匠死后,尸体没收;张士诚的降卒都被纳入了军人家庭。这三点有干天和,发生旱灾。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妥加处理。没想到十天后,还是大旱。到目前为止,刘基不得不把它卷回老家。
但刘基毕竟是开国元勋,朱元璋并没有一下子做绝。仅仅三个月后,刘基又被召回京城。朱元璋大封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刘基被封为诚意伯。微妙的是,此时的朱元璋不再听刘基的话。比如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想换杨宪、汪广洋或胡为相,咨询刘基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刘基指出了每个人的缺点,认为三个人都不应该为相。然而,朱元璋后来用杨宪、汪广洋和胡为相。刘基说的话,传到耳朵里,显然是得罪人。可见,明朝建国后刘基的生活非常压抑。
[img]409770[/img]
刘基年轻时写的诗,抑扬顿挫,很有英雄气概,让人热血沸腾。但成功后,他反复哀叹穷病衰老,昔日的豪气消失了。设身处地一想,也很容易理解他难言之隐。想到他和朱元璋一起起义,老谋深算,运筹帷幄,大策略多是他一个人策划的。那时候,如果分道扬镳,收纳一群英雄,自己去做,那天的宇中,真不知道是谁的世界?可恨费尽心血,都为别人做了婚纱。很容易造反成功。大明帝国成立了。你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个真诚的伯的虚称,一些金玉粟丝的零星赏赐。与朱元璋富有四海,南而王,生杀夺集在一起,难道不是天壤之别吗?此外,朱元璋猜忌好杀,屡兴大狱,少者牵连数千人,多者累万。看着身边的老朋友杀人,民族,流动,也许有一天会杀死自己的头!他也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不好,不走也不好。很少有人能知道这种痛苦!
遇见朱元璋这样的猜疑之主,回家隐居,安享晚年,对刘基来说也成了奢望。刘基意识到自己直言不讳地冒犯了很多人,所以他想尽快离开官场,回到家乡过上舒适休闲的生活,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灾难。他多次写信要求老人回家。洪武四年后,刘基回到了家乡。在农村,他拒绝了所有的政府往来,每天只喝酒下棋,读书吟诗,从不谈过去的成就。但他终究逃不掉厄运。胡作为洪武六年(1373年)的丞相。他不推荐刘基为相怀恨在心,于是在皇帝面前诬陷刘基,说他在家乡找了一块王气之地作为自己的墓地,图谋不轨。朱元璋最忌讳的就是有人篡位,于是拆掉了刘基的工资,准备严加查处。
[img]409771[/img]
老刘基吓得从家乡星夜来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乡了,抑郁惊恐成病。胡卫庸派医生诊治。服药后,他感到腹中郁结,估计也是被胡唯庸毒手。直到他病得真的不好,朱元璋才送刘基回家。洪武八年(1375年)4月16日,刘基卒在家。据说他死前的遗命锉骨扬灰,恐怕是无稽之谈。事实上,他被埋在其乡的夏山上。
后人有刘基墓诗,“卧龙名大终黄土”。无论一个战略家有多英雄,他都无法逃脱黄土的命运;留下无数的神话传说,如杰作、诗歌和名声,供后人品尝。
一代智囊刘伯温的悲剧:不要害怕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