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历史悠久,以文字罪的文人并不少。由于苏轼对新法的不满,北宋的乌台诗案写了许多诗来发泄心中的障碍。据说它包含了灾难、诽谤和责骂,涉及39人,共审查了100多首诗。
至于清朝,它是文字狱的集大成者,数量众多,影响广泛,前所未有,后所未有。
查思庭,字润木,横浦,查城。查思学识渊博,见过人,但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名人的傲慢和傲慢,经常在笔底发泄他对当时现实的一些不满。查思庭喜欢玩文字,嘲笑时事,生性疏狂,言语尖刻,这在他的日记中经常有意无意地暴露出来。
[img]392177[/img]
就在查思庭案前不久,雍正在处理钱名世案时,为了表现自己的“皇恩浩荡”,他没有杀死钱名世,而是革职遣返,命令大臣们写诗,谴责他的“不良罪行”。查思庭不得不听命,写了一首不真诚的诗,不受雍正的喜爱。
几个月后,查思庭被任命为乡试考官时,出现了几道试题,原本符合规范,考试顺利结束,一切正常。
然而,有人告诉雍正,查嗣庭非常叛逆。“查嗣庭的经文前用正字,后用止字,‘正’字有止字的象征,涉嫌议论年号,诅咒雍正的意思。”后来,查嗣庭日记中列出了一些叛逆的词。
[img]392178[/img]
雍正非常同意,将查嗣庭定为“大逆不道、怨恨诅咒”罪。因此,查嗣庭全家被逮捕并严格处理。查嗣庭死在监狱里,被杀死。家庭流放,惨死,家庭毁灭。
就这样,雍正还不解气,因查嗣庭是浙江人,便停止了浙江乡试,会试三年,史称“查嗣庭试题案”。
后来民间也有附会,说查思庭的题目是“维民所止”,“维”“止”字是“雍”“正”。这大概是查思庭的《维止录》,民间说法是从这个标题中产生的。
查嗣庭案的原因是人们认为“维止”这个词砍掉了雍正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