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明初统收贵州,因为有[顺德夫人],节省了10万兵

明初贵州尚未归附,云南为蒙元梁王(将匝刺瓦尔密)盘踞。洪武四年来,明朝廷废除了元朝设立的顺元路,合并了水西安和水东宋两个土司,重新成立了贵州宣慰司。作为宣慰,水西安的首领艾翠被宣慰,水东宋的首领宋琴也被宣慰。衙门位于今天的贵阳市。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穆英为副将军,率军30万元从四川、湖南进发,征服元梁王的残余势力。同年,水西(今贵州西部)土司司长陇赞·蔼翠因病去世,妻子奢香取代了年幼的儿子,世袭贵州宣慰使职。此时,盘踞在云南的蒙元势力正暗中与乌撒(今威宁)、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的土酋勾结,在黔西北部驻军,试图阻止明军进入云南。当政的奢香夫人审时度势,积极献粮渠道,支持明军。依靠宗族关系,亲自前往乌撒、芒部,向诸土酋澄清形势,劝说开导。使明军顺利进拔云南,促进祖国统一。

[img]391556' />

傅友德在奢香夫人的支持下,只用了100多天就平定了贵州、云南。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明朝派驻贵州的指挥使马烨,出于民族偏见,视奢香为“鬼方蛮女”马烨是一个贪功的好人,一直在寻找机会镇压少数民族的武力,从而实现他对贵州的实施改土归流计划,好立功升官。他大肆杀害彝族人民,强迫奢香纳税。贵州正遭受大旱,粮食无收,人民生活极其艰苦,无法征税。奢香多次行文陈诉,而马烨却借此机会将奢香抓到贵阳,诬陷她谋反,并下令剥去奢香上衣示众,命卫用鞭子打她。试图强迫彝族人民造反,以便向朝廷调兵镇讨。奢香属下众头目早已恨透马烨,得知奢香受辱,随后聚兵,准备起事反抗明朝。奢香知道马烨的意图,为了揭露马烨的险恶之心,她耐心地向下属说出了不起兵的理由。奢香这次的正确决定,不仅马烨逼反水西的诡计没能成功,少数部族头目想趁机起兵与乌撒、乌蒙遥相呼应的计划也落空了。她的决定避免了影响贵州各族人民的战争灾难。

[img]391557' />

同年,刘淑贞去南京见朱元璋,说出马烨在贵州的所作所为。不久之后,奢香亲自去南京见朱元璋,说实话。朱元璋要斩首马烨,问奢香会怎么报答?(毕竟马烨是朱元璋马皇后的侄子,至亲!太义为你灭亲。)奢香回禀:“愿儿孙世世不敢生事,世代归顺朝廷”。朱元璋说:“这是你的职责,何言报答?奢香想到朱元璋为了控制云南,一直想在贵州修建一条驿道,于是立即对朱元璋说:“贵州东北间道可入蜀,梗塞已久,愿为陛下砍山开驿传,以交往。朱元璋听了奢香夫人的承诺,相当高兴。因此,封奢香为“顺德夫人”,赏赐丰厚的金银、丝织等物,下令召马烨回京,历数各种罪状,马烨终于被斩首。马烨被杀后,贵州少数民族首领平息了愤怒。为了感谢皇帝的圣恩,他们支持奢香夫人开辟驿道,为朝廷开辟通往云南的驿道。这就是著名的“龙场九驿”。听到驿道修好的消息,朱元璋高兴地说:“奢香归附,胜十万雄兵啊。”

[img]391558[/img]

贵州各族人民当政时,率领贵州凿山开路,修建驿路,连接云、贵、湘、川、桂等省的主管地区,将国内驿路纳入全国驿路网络,与贵州周边四省进行沟通。她在贵州宣慰使司购买儒家思想,设立教授,促进彝汉文化交流。并带头送孩子到京师进太学。在豪香夫人的带动和影响下,乌撒、乌蒙、芒布、永宁地区各地司先后将子弟送往北京,促进了当地文明的进步。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因病去世,年三十八岁。朱元璋特遣专使吊祭奢香,同时在洗马塘附近修建陵园和祠堂。


明初统收贵州,因为有[顺德夫人],节省了10万兵明初统收贵州,因为有[顺德夫人],节省了10万兵

,,,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为什么刘备能成为皇帝?看看刘母为他做的一件奇怪的事情
  • 三国时期的蜀国历史上被称为“蜀汉”。 自公元221年以来,刘备先是成都皇帝,继承了汉朝的统一。自定国以来,刘禅于公元26...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

  •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不只是靠忠义还因为什么
  • 中国历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册封和祭祀的武圣只有三个。第一任武圣就是姜子牙太公,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

  • 刘备曾经十易其主?反复无常的刘备能算英雄吗?
  • 易中天说刘备有“英雄之义”,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在他的当代人中,袁绍说他“弘雅有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裴引用《献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