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心慈手软,主要是吴国实力不足以保证越国灭亡,他也没有贪财好色、得意忘形这些性格弱点。
公元前 494 年,为父亲报仇的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地区)击败越王勾践,挥手占领越国。
[img]388184[/img]
▍在春秋地图上,吴国和越国位于中原诸夏的东南方向(图中右下角)
出乎意料的是,在春秋时期,提倡甚至赞扬血亲复仇的时代,吴王夫差没有杀死越王勾践,而是让他有了一条生活之路,为自己将来被杀「卧薪尝胆」勾践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至于这场吴越之战,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历史记录主要来自先秦史书《左传》和《国语》。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为什么夫差没有杀死勾践,而是让他回家:被夫差打败后,勾践迅速派人到夫差那里讲和,提出愿意向吴王夫差称臣,并做出了贡献「金玉、子女」给吴国,作为求和的条件。
在这些史书中,傲慢又想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贪图越国的财产、美女和土地,不顾贤臣伍子胥的劝阻,听取了太宰伯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放过了勾践一条生命。
这种解释被《史记》等后人采纳,成为今天人们接受的「定论」。
[img]388185'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了勾践向吴王屈辱求和的片段
到了《韩非子》等诸如《韩非子》、《说苑》、在《吴越春秋》等秦汉典籍中,勾践率领群臣亲自到吴国为奴,为夫差开路牵马,甚至为夫差尝粪。
然而,出土先秦文献的记载动摇了这一点「定论」。在公元成书之前 3 至 4
战国时期的世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其中,有一本书叫《越公其事》,记载了夫差和勾践的故事。
这本书可能更接近吴越霸权时代的历史书,没有被后人编纂甚至篡改。它解释了为什么夫差没有杀死勾践,并在后世的历史书中加入了醋「定论」差别很大:后人为夫差加上傲慢霸道、贪财好色、刚毅、疏远忠良、亲近恶棍等。「昏君」竹简《越公其事》中没有提到任何特征。
虽然吴国和楚国在春秋时期一直处于敌对和战争状态,但在楚国人编撰的古代出土文献中,吴王夫差不仅对越国使者很有礼貌,而且对前来劝他不要放过越国的伍子胥也很感性和理性。他也没有用苛刻和屈辱的条件强迫越国,这一直是一个谦逊、克制和合理的君主形象。
[img]388186' />
后人根据想象绘制的吴王夫差画像
据《越公其事》记载,吴国当时实力不足,真正让夫差一鼓作气彻底消灭越国的原因。
吴国军队在胡椒战争后受伤了一半以上,在当时荒野的越南也很难得到补给。在越南派来的求和使者口中,越南军队并没有完全被吴国摧毁。一旦吴国不接受求和,而是试图彻底摧毁越南,越南就有最后8000名士兵可以战斗。
在判断了双方的权力比较和情况后,吴王夫差知道自己没有绝对的胜利把握,甚至可能被越国打败。因此,他被迫与越国和解结盟后退出越国。至于勾践和他的大臣,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羞辱,更不用说成为吴的奴隶了。
因此,出于对敌人的尊重,对越国实力的恐惧,以及对盟誓信义的遵守,吴王夫差还是放过了勾践。
[img]388187' />
「吴王夫差矛」(左)与「越王勾践剑」(右)均出土于湖北省,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虽然「卧薪尝胆」故事没有出现,但楚竹书《越公其事》确实记录了勾践为越国复兴而实施的一系列恢复措施,为最终成功伐吴复仇奠定了基础。
而且夫差之前「善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回报:勾践试图阻止吴王夫差自杀,并承诺给他封地和仆人,让他终年享受。然而,自觉羞愧的吴王夫差选择了死亡。他死后,吴国灭亡。
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为什么要选择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