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总是有很多方法来表达他对臣民的爱和奖励,比如奖励官位、金钱和头衔,但有些奖励也有些讽刺。例如,让一位将军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位将军仍然是一个不知名的人。这件事发生在乾隆时期。
[img]379734' />
当时,将军赵辉刚刚回到新疆。乾隆非常高兴赵辉的成就,并授予他一流的公共家庭书记。然而,乾隆认为这样的奖励不够人性化和亲密。因此,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中,乾隆任命赵辉担任考官,即首席评分官,但赵辉不是一名学者。让他主持科学考试不是一个笑话吗?我甚至不知道考生论文上的单词。如何评分?
历代科举非常重要。考官必须在众多试卷中选择优秀的试卷,然后进行评分,最后向皇帝展示最好的试卷。然而,人工评分是主观的,他们会倾向于某种风格。例如,有些人倾向于儒家思想,有些人倾向于法律,有些人喜欢激进,有些人喜欢保守,这是无法控制的。一个想法的差异是分数的差异,这也决定了考生的未来,一般考官都是很有地位,才华横溢的人才可以担任。
然而,乾隆选择他是为了展示他对赵辉功劳的喜悦,这是非常困难的。有才华的考官无法避免偏见,更不用说一个不受教育的将军了?他不能随便打分。在这些考生中,将来有学者进入法庭,不能随便选择。
[img]379735[/img]
然而,乾隆思想周全,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那就是在赵辉下,安排了九个人。他们都是学富五车的官员,包括大学士。让这些人成为真正的阅卷官,一个接一个地阅卷。收集试卷后,他们先向九个人展示,并在试卷上夹上一张纸条,在纸条上画一个圆圈,圆圈越多,这意味着试卷的结果就越高。
[img]379736[/img]
最后,这些圈子里的试卷总结为赵辉。赵辉再看这些试卷,不用读单词。只要他看哪个试卷上的圈子最多,也就是状元的候选人,赵辉就可以根据这些得分。不懂大字的武官可以得分很好。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选择合适的人才,还可以保证皇帝对臣民的奖励。
事实上,武官参与文官事务也反映了乾隆对朝廷官员的平衡。他们既不喜欢武官,也不喜欢文官。两者相互参与,使两者相互制约。
为什么乾隆派一个不识字的人主持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