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是明末著名的作家。他不仅精通诗歌、散文和时事,而且在文学、历史和经典方面也有造诣。张溥博学多才的根源与他的出身有关。
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江苏太仓张家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张溥。
因为张溥的母亲是丫鬟,身份太卑微了。@ 刚出生的张溥不仅被族人看不起,就连家里的奴仆也嘲笑他的“塌蒲儿”,意思是卑鄙永无止境。
张溥到处都是白眼,兄弟姐妹常常欺负他,母亲也无法维护他。
更糟糕的是,父亲因病去世,张溥的处境更加艰难。
张家是书香门第,家里有私人。七八岁时,张溥被送到私人学习。缺乏关心和沉默,导致张溥智商低,资质差,忘记了。
私立学校先生要求背诵《四书》和《五经》。其他孩子可以在复习几天后背诵,而张浦则忘记了背诵开头和结尾。他不能反复背诵一篇文章。丈夫的手无情地打在他年轻的手上。
总是挨打,张溥开始琢磨怎么背好书。
有一次,他在书中读到了汉代学者董遇的故事,其中“读一百遍,意义自见”的谚语启发了他。张溥茅塞顿开,以为即使他很笨,他也能记住一百遍。
[img]377736' />
虽然《四书》和《五经》的内容很无聊,但张溥每天都大声背书,以克服忘记的问题。当他口渴时,他喝了冷水,喉咙肿了,所以他降低了声音。
经过不断的苦练,张溥终于能流利地背下来了。
然而,当他站在丈夫面前时,他非常熟悉的文章却结结巴巴地背不下来。丈夫很生气。他不仅打了一个盘子,还惩罚张溥抄了十遍文章。
张溥回到家,点灯煮油抄到半夜,困得睁不开眼睛,勉强抄了十遍。
第二天,先生继续让他背诵文章。张溥不得不硬着头皮,试图在脑海中搜索文章中的每一个字。
奇怪的是,刚背完最后一句,下一句自然就出现在脑海里,张溥竟然顺利背完了文章。先生很高兴,一再称赞张溥是个神童。
张溥终于意识到抄写对自己也有帮助。于是,小张溥把背书改成抄书,边抄边读,不仅记得快,而且理解深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溥意识到出身卑微对自己的影响,虽然学业有所成就,但仍被家庭和民族排斥。
出身无法改变,人生可以逆袭,张溥暗下定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
从那以后,张溥更加努力学习。每次读书都要用手抄,看完就烧手抄,然后抄,再读,再烧,这样重复七次就停了。张溥称自己的阅读方法为“七录”。
[img]377737' />
多年来读书抄书,右手握笔的手指磨出老茧。尤其是冬天,皮肤冻裂,张溥用温水泡手指,继续抄书。
公元1624年,张溥与同郡名士组成文学社,以文会友,兼评时政。
随着影响面的扩大,文学社的名气遍布全国,入社成员3000多人。
而且张溥的声誉也越来越高,曾经对他颇有微词的家人和族人,再也不敢冷眼相对。
公元1631年,张溥考上进士,授妾吉士,与同郡张采同名,时称“娄东二张”
曾经天赋差,过目即忘的张溥,通过自创七录七焚法,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
张溥一生相当丰富,不仅有《七录斋集》、《五人墓碑》等作品,还有《宋史纪事本末》等补写论正。
当时崇祯皇帝曾下诏,征集张溥所写的书籍,先后录制了3000多卷,现有《元史论》、宋史论等。
“十年工作千秋秘,一代文章百世师。”
张溥出身卑微,受到嘲笑,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通过阅读改变了现状。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巨头,而且最终成为了明朝著名的作家。
出生不能改变,生活可以反击。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只要你努力工作,勇于进取,任何困难都可以逆转。
明朝文明学家张溥:出身无法改变,人生可以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