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一生中留下的最大谜题是他的死。这样的版本是众所周知的。据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害怕开国功臣会抢走他的天下,于是他下了毒计,把开国元勋们一一杀死。据说徐达生了背疽。所谓背疽,就是背上有毒疮。据说生背疽的人,吃蒸鹅马上就会死。朱元璋派人慰问徐达,并御赐一只蒸鹅。徐达明知道他不能吃蒸鹅,但他不得不吃。他泪流满面,在使者面前吃了蒸鹅。那天晚上,徐达毒死了。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有的专家甚至把它当成史实,比如吴晗在《朱元璋传》中说的。据《明史徐达传》记载,“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惠祖去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疾病严重,遂卒,年五十四。由此可见,徐达确实在洪武十八年(1385)死于背疽。背疽在古代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得了之后往往是致命的。刘表、曹休、唐孟浩然、南宋宗泽等名人死于这种绝症。那么,生了背疽吃蒸鹅肯定会死吗?如今,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质疑。
致力于学术打假的方舟子曾发表过《从“徐达吃蒸鹅而死”这篇文章。方舟子说,“疽最忌鹅”没有科学依据。在现代医学中,所谓的背疽。这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多个相邻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引起的背部大面积急性化脓性感染。如今治疗起来并不难,用抗生素和动手术排出脓液,就可以治愈了。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不含毒素会导致病情恶化,但能增强患者的营养,所以根本不“禁忌”。抛开医学知识不谈,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看,“送蒸鹅”的传说也站不住脚。
《明史》确实记载了徐达死于背疽,但没有提到“朱元璋赐蒸鹅”。《明史》是清朝人编纂的,明清是对立的政权。如果真的有“送蒸鹅”的事情,清朝人,比如编纂《明史》的张廷玉,根本不需要对朱元璋隐瞒。“送蒸鹅”传说中最早的影子出现在明代中叶的一本专门讲解初掌故的笔记《剑胜野闻》中,但只有“送食”的说法,没有说送什么食物。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说,《剑胜野闻》一书不可信,“书中所纪,也常常不经”。清朝赵毅的《二十二史笔记》讲述了“送食物”的故事,并被加工成“送蒸鹅,坏疽最忌鹅”。然而,赵毅把这个故事当作“胡说八道”。出乎意料的是,后人把“朱元璋送徐达蒸鹅”传播成了一个确凿的历史事实。
[img]115565[/img]
徐达死后,朱元璋封他为中山王,死于武宁,埋葬钟山之阴,享受太庙、功臣庙,位居第一。徐达死后备极为悲荣,由此可见,朱元璋直到死都很重视他,“赐蒸鹅”似乎也不成立。徐达墓位于板仓,有一块神道碑、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徐达的神道碑上发生了最令人好奇的现象。碑文共28行,有2000多字,记录了徐达的人生成就。《明史·徐达传》说:“御制神道碑文”,可见这个碑文是朱元璋亲自写的。
有趣的是,句读出现在碑文中,也就是说,在碑文中,每一个断句都有一个小圆圈,大小就像我们常用的句号。这让后人感到非常惊讶,你知道,当时,标点符号还没有出现!白话文出现后,才有了标点符号。碑文中有句读,在我国发现的古碑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据专家分析,这篇碑文不是朱元璋写的,而是大臣写的。由于担心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朱元璋在审查过程中阅读不流畅,“抓刀大臣”添加了圆形标点符号,以便皇帝断句。看完碑文后,朱元璋交给石匠雕刻。工匠们不敢改变,因为他们是御笔圈,所以他们画了葫芦,甚至刻了句子中的许多圆圈。这种说法也有缺点。朱元璋性格暴力。捉刀大臣在碑文中加句读呈现给他看,无异于暗示他没文化。朱元璋看完一定会勃然大怒,大臣一定会倒霉。看来徐达墓碑碑文为什么有句读,还是个难解之谜。
徐达墓的另一个难解之谜也出在神道碑上。据测量,这块碑通高8。95米是明朝功臣墓碑中最大的一块,而位于中山南麓、明孝陵重要组成部分的“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则更短。“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位于大金门正北70米处。碑文是朱迪亲自写的,以记录他父亲朱元璋一生的辉煌事迹。当然,对于明朝皇帝来说,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徐达墓神道碑。但是这个碑碑高只有8。78米,比徐达墓神道碑矮17厘米。此外,“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成立于永乐十一年。此时,徐达的纪念碑已经确立。臣子的纪念碑怎么能比皇帝的纪念碑高呢?一心想表达孝心的朱棣怎么会犯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错误呢?据《明史》记载,英雄死后,他被授予国王称号。陵墓前的神道碑“九英尺高,三英尺宽,六英寸宽”。也就是说,像徐达这样的臣子,墓前的碑只能高3米,而建成后的徐达神道碑显然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怎么了
揭露明朝徐达的死因:为什么墓碑比朱元璋高?